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伤寒的应用理论是数千年来,无数医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阅读临床,凝练而成的中医伤寒学方法论,是中医学的临证精华,它并非某个学术理论,也不是某个单纯的辨证体系,它是连接中医理论与中医临证的桥梁。本次研究是运用起源于社会学的“框架”理论将中医学中有关伤寒临证的方法论呈现出来,将中医伤寒学中,那些学术理论具体指导临床辨证的过程,层次性更清晰地展示出来。“框架”理论的形成尚不足半个世纪,因其所涵盖的理论较完整地链接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故近三十年内,其被植入多个学科,用其升华学术理论和指导工作实践。本次研究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是通过文献的梳理,进行概念的界定,二是通过文献中临床经验的归纳和演绎,推导出各概念间的关联性,并构建框架。在对文献的整理中,本次研究采取了时间、空间双向进行的研究方法,以时间维度为轴,梳理出伤寒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以空间维度为轴,整理出中医诊疗伤寒的共性理论和个性化经验。通过研究,伤寒应用理论的形成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一为奠基期,在这个阶段,《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三书奠定了学术基础,从疾病范围、发病条件、发病机理、治则治法等多个概念进行了详细的理论阐述,但各概念之间关系较割裂,并没有规律的联系。二为形成期,《伤寒杂病论》一书承先人之精华,合临证之诣要,将前人之临床经验进行较系统、较完整的理论升华,形成六经辨证体系,其中潜藏之辨证论治之理,成为了伤寒应用理论框架的核心价值,其所蕴含的病邪传变之机要,诠释了伤寒所独有的方法论特点,另,华佗之六部三法、巢元方这症候辨治等都在理论向临床的过渡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不朽之伟业。三为发展期,自秦汉至明清,伤寒之发展寻源而有序,自《黄帝内经》奠定了学术之基调,《伤寒杂病论》树立了临证之标尺,后世诸医家均以此两部经典为治学之圭臬,晋代王叔和考天地气候之短长,立以气候条件参考治疗之法,后世庞安时等医家遂从之。唐代孙思邈深谙人体生、长、化、收、藏的生命特点,据患者所处的生理阶段进行治疗方案的确立,并着重养生之道,重论日常饮食、房室禁忌,病后调护等养生之法,以助针药治疗伤寒。宋代诸医家创“证候”之说,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目进行相应的病机分析,将伤寒之不同阶段以证候之词一而统之。证候的出现对中医学治法的甄选有着革命性的作用,据证候立治法的论治方法已被延用至今。时至宋后,中医界百家争鸣,金元四有,温病一派接踵而至,虽其所专不为伤寒,但其于伤寒的造诣可见一斑,刘完素越宋而追古,崇病机,创立了一套以遏止病机为主的治疗方法,李东垣、朱丹溪追同药王孙思邈,以体质论为主,从体质特点作为用药的主要参考因素,张子和重视病位,提出了以法为先的治疗思路,柯韵伯提出六经横纵论,单以病位罗列治法的治疗思路,又如王好古、敖氏等将脏腑辨证参入伤寒的诊疗当中等等。时至清末,伤寒之诊疗方式众多,但皆不出《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之大纲,中医伤寒学形成了一套以脉症、病机为核心,传变、病位为主要特点的应用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