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体是植物种子储藏脂类的载体,为种子萌发和早期幼苗的生长提供能量。分离纯化出高质量的油体是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研究的基础。本研究以玉米种子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对萌发时期玉米种子油体数目、形态变化、生理指标等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玉米种子油体的分离、纯化和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并以小麦种子提取进行了对比。为本实验室后续开展的玉米种子萌发时期油体蛋白质组的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气相色谱对玉米种子萌发时期盾片中脂肪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亚油酸含量最高,其次为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山嵛酸:饱和脂肪酸中的硬脂酸和棕榈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亚油酸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是先缓慢升高后迅速下降,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油酸和山嵛酸一直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2)利用荧光显微镜技术对玉米种子盾片中油体进行了观察,探索了种子萌发过程中油体形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油体的降解主要发生在24 h以后;细胞内油体在种子萌发至36 h胞内油体出现一定程度的降解;萌发至72 h细胞内油体数量进一步减少但幅度较小;萌发到84 h之后细胞内油体数量持续减少且幅度较大。总体而言,玉米种子萌发时期油体的降解主要发生在24 h之后,随着萌发过程的推进,细胞内油体含量逐渐降低。(3)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酶活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但是苗的生长一直上升趋势;在84 h脂肪酶活性最高,在72到96 h阶段苗生长速度最快,而此阶段脂肪酶活性很高:脂肪酶与苗生长速度存在相关性。(4)在油料种子中,油体含量较为丰富,利用悬浮提取法可轻易地将其进行分离;然而,在谷类种子如:玉米、小麦等中油体含量较少,很难分离出足量的油体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利用前人的密度梯度离心法和本实验室建立的聚偏氟乙烯(PVDF)膜吸附法,对玉米和小麦种子胚中的油体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苏丹红V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检验分离油体的质量。(5)用8种方法对分离出的油体进行了蛋白质提取。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对这8种方法去除油体脂类和提取油体蛋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本研究新建立的丙酮-NaOH-苯酚法效果相较于其它七种更好。本研究通过尼罗红荧光显微镜与气相色谱对玉米种子萌发过程油体降解的生理生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结合PVDF膜吸附法提高了玉米和小麦种子中油体分离效率。同时,还创建了更好的油体蛋白提取法:丙酮-NaOH-苯酚法。本研究为谷类种子油体的分离和蛋白质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