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文学创作批判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oxqq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是时代发展中的中国新文学的重要一翼,同“五四”启蒙文学一样,左翼文学始终是现代文学史家、学者所关注与研究的对象。在现代文学研究的视界中,一些学者、专家往往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左翼文学的理论形态之上,而从宏观的视角对左翼文学的创作形态做出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本论文试图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学文本切入,综合性地审视和阐释左翼文学的创作形态及价值形态,探讨左翼文学文本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里采取了什么样的叙事模式和方法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它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学精神?并揭示出左翼文学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史价值。 具体的论述过程中,一则运用文艺社会学的理论原则,以“面向劳苦大众和革命现实”、“政治理性批判与革命战斗精神”、“从个性主义走向集体主义”为命题,论述了左翼文学的独特的精神形态——反对现存社会政治文化秩序的政治倾向和革命精神;二则站在美学的立场上,从“多样性创作体裁与形式的尝试和追求”及创作倾向上的“审美意识的革命化与政治理性的审美化”两个层面,对左翼文学的审美特点和艺术表现特点做出了新的解释;三则采用功能分析方法,对左翼文学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进行了阐释和评价,不但论述了左翼文学在当时文坛所表达出的一种意义存在,并且把它置于其后近70年文学发展进程,中评价了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所留下的一些影响,论述了它作为一种文学精神传统是怎样或隐或显地制约着一些坚守革命立场的作家的文学写作方式,怎样影响了一种政治文学风尚的形成。
其他文献
先秦时期是汉语形成和发展的源头,在汉语发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双音词在这一时期的大量涌现奠定了以双音词为主要词汇单位的汉语面貌的基础。对先秦时期双音词的考察
本文从写作学的角度切入对两马文本的研究,侧重于话语动机、话语主题和话语策略三个方面的考察,并以写作四体论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之下,马克思和路德有着跨越
刘辰翁是宋末元初著名的学者、散文家、诗人、词人。他的诗、词、文,在他那个时代都应该名列大家,在学术批评上,亦有所建树,是宋元之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人之一。据吴企明校
本文以唐长孺先生主编的图録本《吐鲁番出土文书》四册(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和陈国灿、刘永增先生主、编的图録本《日本宁乐美衍馆藏吐鲁番文书》(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沙知
词学文献包括词作与词论两部分。词论属于文学批评文献,不具备完整意义上的词体特点。论文将以宋金元明四朝词作为主要对象(以下专称词文献),以《全宋词》、《全金元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