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桡骨头骨折的发病率为大约2.8-3.0例/万人年,由于其解剖及致伤特点,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占了很大的比例。正因为如此高的发生率,该部位骨折的治疗一直是肘关节损伤领域的热点,根据骨折程度不同可采取石膏固定、切除、内固定、置换等不同治疗手段,但仍有很大部分患者没有恢复到理想功能。因此肘关节作为承担上肢精细操作的结构,力争恢复桡骨头骨折前的功能水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肌肉挛缩等并发症是所有治疗的最终目的。桡骨头骨折按Mason-Johnston分型,桡骨头骨折MasonⅠ型这类的简单桡骨头骨折通过保守治疗可基本恢复较好的预后,该方法得到人们较一致的认可。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及部分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也是许多学者赞同的术式,但术后仍存在较多并发症如:骨坏死、内固定失败等。陈旧性桡骨头损伤、桡骨头畸形愈合、严重粉碎的部分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及MasonⅣ型桡骨头骨折行桡骨头切除术是上个世纪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桡骨头切除术在缓解肘关节疼痛及改善屈曲旋转功能时表现出了一定优势,在较长时期曾被大量采用,但不容忽视的是桡骨头切除术后出现的一系列力学不稳定引起的并发症,如肘、腕关节屈曲、旋转时的疼痛症状等。随着材料学的发展及肩肘外科技术的进步,桡骨头置换术开始在治疗难修复的部分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及MasonⅣ型桡骨头骨折这类难修复性桡骨头损伤中发挥作用,桡骨头假体的植入可恢复桡骨近端接近正常的解剖结构,从而在力学上达到新的稳定,在缓解旋转及屈曲功能时的疼痛及改善活动范围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尽管如此,桡骨头置换术仍存在假体松动、感染以及假体不匹配导致的关节不稳等问题。因此在治疗包括难修复的部分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桡骨头陈旧性骨折及桡骨头畸形愈合等病例时选择桡骨头切除术还是桡骨头置换术在很多时候存在争议。目的:本研究通过回访难修复性桡骨头损伤患者在我院行桡骨头切除术及桡骨头置换术,评价两种术式治疗难修复性桡骨头损伤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遇到该类患者时如何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相关依据。方法:1、收集2000年6月至2013年8月我院77例因难修复性桡骨头损伤分别行桡骨头切除或桡骨头置换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并有效随访56例,失访率为16.4%,将其分为切除组35例,置换组21例。2、术后随访从X片影像学表现、肘关节屈伸、旋转活动度、肘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功能评分(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scoring system,HSS)、手臂肩残疾问卷表(disabilities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及肘、腕关节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1.一般情况1.1桡骨头切除组随访时间平均为72(14-156)个月,桡骨头置换组随访时间平均为38(7~100)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置换组无脱位、感染、松动病例。1.2置换组有2例异位骨化生成;切除组3例异位骨化生成。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2)。2.肘、腕关节各功能评价2.1.肘关节HSS评分:桡骨头切除组平均85.4±7.5分,桡骨头置换组平均91.3±5.6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SH评分:桡骨头切除组平均为16.5±5.1分,桡骨头置换组平均为13.6±6.2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肘关节活动度:屈曲-伸直缺失对比,桡骨头切除组平均132°-3°,桡骨头置换组平均°131~5°,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前位-旋后位对比,桡骨头切除组平均74°-71°,桡骨头置换组平均81°~82°,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同健侧相比前臂提携角改变度数:桡骨头切除组平均增加6.30±2.36°,桡骨头置换组平均增加1.72±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肘关节疼痛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骨头置换组腕关节疼痛评分较切除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桡骨头严重粉碎性骨折或陈旧性损伤等导致桡骨头难以修复时,桡骨头置换组比切除组在提携角增加及肘关节退行变方面都有明显优势,桡骨头置换组在改善前臂旋转方面较切除组好,桡骨头置换在临床中早期疗效评价中有着满意效果。在处理桡骨头难修复性损伤时应首先考虑行桡骨头置换,以保证肘关节的生物力学稳定及功能的完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肘、腕关节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