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上先后出现了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李军洋等人为代表的青春写作群体。国内将他们称为"80后"、"90后"的青春写手,这种称法主要是依据他们出生年代的不同进行了划分。而本文试图从"我世代"的角度出发,侧重于关注"我"这个时代特征,并结合了青少年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的有关理论,揭示中国青少年大众对"我世代"青春写作的接受,从而对"我世代"这个群体进行文化解读。不可否认,"我世代"的青春写作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一个新的群体,无论是这些青春写手们本身还是他们的作品都成为了文学界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对当下的"我世代"文学做一番审视是十分必要的。 在西方,最早关注"我世代"的是一位美国女学者,她在她的书中详细描述了处于"我世代"的美国年轻一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现象。"我世代"这一称法也随之形成并被西方媒体所广泛接受,而国内对此话题的关注以及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对于"我世代"与青春文学写作的关联研究上,以及"我世代"文学与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的结合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本文除前言、结语外,共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我世代"概念的由来以及"我世代"文学现象的发生原因。 第二部分以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为依据,对"我世代"写手们的作品进行具体的解构。首先,狂欢化的时空体是巴赫金在《长篇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一文中首先提出的,这个词语用于文学范畴,主要是表示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这种时空体的运用在"我世代"的小说中出现的十分频繁,在阅读中常常可以见到故事情节围绕着前世今生、既梦幻又现实地开展。第二,在这些青春作品中,主人公几乎都是充满叛逆、追逐自由的狂欢化的人物形象,他们通常具备一种与现实生活相对抗的意识。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这种对抗实质上就是巴赫金的所谓意识形态的狂欢。最后,本文揭示了作品如何从语言上体现狂欢化,并且通过大量的作品实例来进行诠释。 第三部分是对"我世代"青春写手们的心理文化解读。这一章从这些"我世代"写手们的书中所蕴含的孤独、忧伤等青春情结来分析他们心理文化风格的产生原因。这些"我世代"的年轻一族们心理特征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一、孤独迷茫的生存状态;二、过度忧伤的心理基调;三、残酷叛逆的青春脚步。文章通过许多作品实例来分析说明以上三个观点,并着重解释了为什么他们会产生这些心理因素。 最后一部分则是对"我世代"文学的反思及其出路的思考。首先在肯定"我世代"青春写作发生、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提出了其不足之处以及值得深思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一、题材的狭窄;二、构思的模仿;三、以自我为中心。此外,还从客观角度和主观角度两方面出发,分别提出了应当建立一个外部环境的新视角和应对文学创造者自身进行改善的两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