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选取在童年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作研究对象,探讨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自尊、焦虑和抑郁之间的关系,基于以往的文献参考构建模型,探讨研究因素具体的关系机制,使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或留守儿童能够通过培养和提高这些保护性因素水平,寻求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研究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安徽省内十所高校,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大学生的留守信息并分为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利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应激反应问卷(SRQ-20)中文版和自尊量表(SES)调查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SPSS23.0将问卷有效信息录入并进行信效度检验,单因素t检验/方差分析探讨组间差异,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利用Amos21.0对留守经历大学生自尊水平的保护机制构建模型计算路径系数并利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bootstrap的方法对模型拟合效果进行检验。研究结果:(1)最终回收线上问卷共计10 240份,其中有效问卷9 978份,问卷有效率为97.44%,包括男性4 780(47.91%)人,女性5 198(52.09%)人,平均年龄(19.21±1.52)岁,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共计4 667人,占所有调查对象的46.76%。研究使用的各量表Cronbach’sα系数和KMO值均在可接受水平以上。(2)留守经历大学生在自尊总分及其自我否定感、自我接纳感和自我能力感维度上得分均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t=10.29、9.79、7.81和7.22,P值均<0.01),在焦虑和心理应激水平上留守经历大学生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t=5.12,χ~2=26.8,P均<0.01),在抑郁角度并没有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0,P=0.69)。(3)留守经历男女大学生的自尊总体水平和自我能力感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1.17,P均>0.05),但在自我否定感维度,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自我接纳感维度,女生高于男生(t=3.49、3.21、P均<0.05),留守经历男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更高(t=5.31,P<0.01),心理应激和抑郁角度,并没有发现留守经历男女大学生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χ~2=1.18,t=0.97,P均>0.05);担任班干的留守经历大学生在自尊及其子维度、抑郁水平均高于不担任班干组(t=8.32、6.90、6.18、7.50和7.33,P值均<0.05),是否担任班干在焦虑和心理应激水平方面并无统计学意义(t=1.73,P=0.08;χ~2=1.78,P=0.18);不同留守起始年龄在自尊总分及自尊的自我能力感和自我接纳感两个维度均没有统计学意义(F=2.10、0.80和1.26,P均>0.05),但两两比较发现留守起始时间小于3岁组与留守起始时间在7-9岁组的自我否定感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2),不同留守起始时间的大学生在焦虑和抑郁的角度上并没有发现统计学差异(F=1.81和0.78,P均>0.05),留守起始时间的时间段不同,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应激状态也不同(χ~2=10.57,P<0.05)。(4)自尊及自尊的各维度因子与留守经历大学生焦虑水平呈正相关(r=0.192、0.201、0.158和0.113,P值均<0.001),与个体抑郁状态呈负相关(r=-0.263、-0.208、-0.241、-0.246,P值均<0.001);另外,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与焦虑和抑郁状态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s=0.288、0.038,P值均<0.001)。(5)自尊在心理应激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心理应激以自尊的中介效应解释抑郁情绪水平9%的变异,以及以自尊的中介作用解释心理应激对焦虑水平影响51%的变异,标准化路径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较高,心理应激水平以及焦虑水平相较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都更高。(2)留守经历大学生中,男生更容易自我否定,女生则拥有更高的自我接纳感,男生的焦虑水平更高;担任班干的留守经历大学生在自尊及其三个子维度、抑郁水平均高于不担任班干组的留守经历大学生;留守起始时间小于3岁组较留守起始时间在7-9岁组的自我否定感得分更高,留守起始时间越早,心理应激水平越高。(3)自尊的水平越高,越能影响(促进)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焦虑和心理应激水平,但能缓解其抑郁情绪;另外,心理应激水平越高,留守经历大学生焦虑、抑郁水平也越高。(4)心理应激水平不仅对其焦虑、抑郁有直接影响,还通过自尊的中介效应对抑郁产生负向预测作用、对焦虑存在正向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