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集成工作平台,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的应用需要技术、流程、组织等多方面的支持,这些不同方面的联系和交互构建了BIM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理论为建筑业的创新发展和围绕BIM的价值创造体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然而,相比较发达国家,BIM在中国的应用率还比较低,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距离形成自更新,自组织和高效的BIM生态系统还有很长的路。在这个过程中,掌握BIM生态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发展规律有利于推进我国建筑信息化进程。然而,目前的学术研究对于BIM生态系统的系统架构,以及形成、运行和演化等问题尚未达成共识,给理论指导实践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将致力于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并产生一定的学术和社会贡献。首先,本研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建筑产业背景探讨了 BIM生态系统的形成动因和基本架构,分析了该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静态结构。其次,本研究从要素职能和协作关系出发分析了 BIM生态系统的运转机制,并围绕演化的条件、动力和机理分析其演化机制。然后,利用Vensim仿真工具模拟BIM生态系统的演化。在微观层面,利用Logistics和Lotka-Volterra模型分析种群增长特点和种间作用关系;在宏观层面,运用系统动力学模拟了 BIM生态系统短期内技术发展、应用实践和环境建设等的演化情况。最后,本研究从制度分析角度讨论了 BIM应用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并结合其他分析结果为我国建筑信息化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属于典型的学科交叉课题。在理论层面分析了建筑信息模型(BIM)生态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演化;在实践层面,研究结论将有助于各参与方深入理解各自在BIM生态系统中的结构位置和优劣势,以实现各项目参与方在BIM信息平台协作下的利益最大化;在管理层面,揭示了我国BIM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对我国建筑信息化转型升级和政策设计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