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的重要补充来源,关系国家耕地总动态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但由于现有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难度大,同时受到现有技术水平低及经验不足的限制,不仅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后质量难以保障,影响社会经济效益,而且还有可能引发生态安全问题,因此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必须考虑生态适宜性,同时兼顾自然适宜性、经济适宜性限制因素。本文以可持续发展、土地稀缺、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结合GIS技术,对乐安县耕地后备资源按照生态优先原则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探索基于生态安全的乐安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分析乐安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自然适宜性、经济适宜性、生态安全性及综合适宜性评价结果,并对乐安县耕地后备资源土地开发利用分区,为相关管理部门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提供依据。本文按照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从生态安全性因素中选取生物多样性、生态用地、生态效应、地质灾害、河流缓冲区、景观效应6个指标,从自然适宜性因素中选取土壤质地、地形坡度、灌溉条件、土层厚度、土壤PH值、排水条件、海拔高程7个指标,从经济适宜性因素中选取土地区位分布、耕作便利度、集中连片度3个指标,把这16个指标做为评价体系的指标层,最终确定乐安县生态安全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GIS技术制作相应评价指标图层,结合层次分析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把乐安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程度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其综合适宜性开发规模分别为1130.95公顷、3625.18公顷、2740.48公顷、993.43公顷。基于生态安全优先原则和土地开发利用分区原则,把乐安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时序分区,分为近、中、远期三种时序,开发利用分区规模分别为1333.58公顷、1084.32公顷、1934.22公顷。通过对乐安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分析和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分区,提出乐安县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经济、行政、技术、法律保障措施,为更好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