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观察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j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BRVO在不同时期进行光凝及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射TA治疗,进行比较研究,探求一种治疗BRVO合并黄斑水肿更为有效的方法。   方法:75例BRVO患者纳入研究,均为单眼,共75眼。分为3组,第一组病程>3个月,且<6个月,14人,第二组病程<3个月,16人,第三组45人,第三组病程<6个月,再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人。第一组,第二组:入选后行黄斑区局部格栅光凝及颞上象限病变区局部光凝治疗。第三组:入选后即行玻璃体腔注射TA4mg,分别于玻璃体腔注射药物后2周,4周,6周进行光凝治疗(方法亦同第一组)。治疗前后观察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 visual acuity,BCVA)、眼前节、眼底及眼压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OCT),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 nogram,mfERG)作为观察指标,并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75例75眼获得随访,随访6-9个月,各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1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治疗前第一组平均BCVA3.56±0.58,第二组平均BCVA3.65±0.64,第三组治疗前平均BCVA分别为3.53±0.54、3.60±0.42、3.66±0.42。观察6个月视力情况比较分别为:第一组:光凝后视力提高2眼(14.29%),不变者9眼(64.29%),加重3眼(21.43%);第二组:视力提高4眼(25.00%),不变者11眼(68.75%),加重1眼(6.25%);两组较治疗前视力有所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组治疗后BCVA优于第一组。第三组:IVTA后2周行激光治疗组视力提高12眼(80.00%),不变3眼(20.00%);4周行激光治疗组,视力提高7眼(44.67%),复发6眼(40.00%),不变2眼(13.33%);6周行激光治疗组,视力提高6眼(46.67%),不变2眼(13.33%);6周后行激光治疗,视力提高6眼(40.00%),复发7眼(46.67%),不变2眼(13.33%);第三组中三组激光后6个月最终BCVA与治疗前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中以玻璃体腔注药后2周行激光治疗组视力改善最为显著(P<0.05),分别与4周、6周后行激光治疗组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与第一、二组最终BCVA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 FFA结果:第一组:有效率71.4%;第二组:有效率81.3%,第二组的有效率明显大于第一组,经卡方检验,无显著应差异(P>0.05)。第三组:玻璃体腔注药后分别于2周,4周,6周行激光治疗组,2周激光治疗组:有效率80.0%,4周激光治疗组有效率73.3%,6周激光治疗组有效率80.0%。第三组各组间治疗后有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三组2周IVTA组有效率与第一二组比较,经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OCT结果:治疗前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第一组:680±189.65um、第二组678±172.28um、第三组2周、4周、6周平均CMT分别为669±152.82um,645±192.66um,656±136.65um。第一组治疗6个月最终CMT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组治疗6个月最终CMT: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一、二组最终CMT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三组:玻璃体腔注药后1周,OCT显示黄斑水肿开始消退,观察1-6周,2周时平均CMT下降最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19<0.05);2周后行激光治疗组,1个月、3个月、6个月平均CMT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CMT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注药后4周行激光治疗:激光后1、3、6个月平均CMT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与1个月CMT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CMT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注药后2周行激光治疗与注药后4周行激光治疗6个月后最终CMT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6周激光治疗组:激光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平均CMT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与1个月、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CMT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三组中,2周激光治疗组最终CMT与4周、6周激光治疗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周组优于其他两组。第三组2周激光治疗组与第一、二组最终CMT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 mfERG结果:第一、二组,mfERG示黄斑区(即1、2环)P1、N1波振幅密度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三组中各组mfERG示黄斑区(即1、2环)P1、N1波振幅密度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三组中各组黄斑区(即1、2环)P1、N1波振幅密度分别与一二组比较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mfERG中1环区P1、N1波振幅密度在治疗后与相应BCVA呈正相关。   结论:单纯激光光凝是治疗BRVO的一种有效方法,早期光凝治疗效果较好,可改善视网膜缺血缺氧,促进出血吸收,但减轻黄斑水肿效果欠佳,视力提高不明显。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联合光凝治疗BRVO效果优于单纯激光治疗,在本研究组中,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激光治疗,尤以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2周后行激光光凝治疗效果最佳,可有效的减轻黄斑水肿,最大程度挽救患者视功能,提高中心视力,缓解视网膜缺血缺氧状态,且复发率低,可获得持久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检测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1月至2011年7月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就诊的1000例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分别进行液基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新兴的一种办学模式,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严峻挑战。学校唯有提高办学质量,才能生存和发展。办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又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作为西方重要的激励理论之一,为独立学院的师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一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基本内涵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工作和人的性质》一书
目的1、比较母体血与胎儿脐带血中磷脂转运蛋白(phospholipid transfer protein,PLTP)的含量及活性变化,初步探讨磷脂转运蛋白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mellitus,GDM)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师德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是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时所应遵守的思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青年教师是高师院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在目前的形势下,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提高其师德、师风修养,已是摆在高师院校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和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一 高师院校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实践证明,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必要性和优越性。在教育领域中,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人性化管理逐渐为学者和社会各阶层所认同。教学管理的对象是人,但通常我们没有真正地把人当作“人”来看待,而是当作物品来管理,人文关怀应当是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精神所在。    一 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基本现状与缺陷    (一)大学教学管理制度  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建立稳定
一 民族传统体育与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    1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加快民族传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当前,全面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最大障碍是一些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实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转变思想,更新体育教育理念,提高对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人口素质的角度,强化学校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素质教育的重
目的:通过磷酸肌酸钠和二丁酰环磷腺苷钙两药联用与磷酸肌酸钠单药使用和非用药患者术后心肌酶谱和心功能情况的对比研究,以证明外源性磷酸肌酸和二丁酰环磷腺苷是否具有协同
当前,在成人教育管理过程中,有人或提出理性管理,或提出非理性管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通过合理、有效的管理,提高成教办学的水平和效益,使我们的教育办得越来越好。但在现实中,作为一种管理科学,理性管理使成教管理条条框框过多,忽视了人性化和和谐求发展等在培养人的灵魂、提高人的意志力中的作用,而非理性管理又经常造成无规可遵、无章可循的局面。因而,作为学校领导在要求每一名教职员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
高校的学风,直接影响其人才培养的质量,无论是对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是学校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风涵盖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风气。狭义的学风即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本文所指的是狭义的学风,它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    一 新建本科院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因生源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在学生的学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教师队伍已经是一个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队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如何使他们成熟成长和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职业素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教风密切相关。良好的教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教师的自身成长,促使他们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自觉追问。青年教师要想成长为“教书育人”的“人师”,就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