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ji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时期,尤其是在早期的自然哲学家的视域里,人并没有从世界万物中凸显出来,历史是以外在的自然力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因。历史的起点,只是将人统一进去的外在的自然界。这一时期的历史是“万物有灵”、“神人同形”的历史。整个中世纪是信仰高于理智,上帝主宰一切的历史,人的现实生活完全处于被宗教神学思想的统治、遮蔽、压制和贬斥之状态,这一时期历史的逻辑起点是神,是上帝,哲学也是服务于神学,充当“神学的婢女”,此时的哲学是论证上帝的存在、上帝创造万物、创造宇宙的神学,即使自然科学也服务于神学。在近代哲学的视域里,人、社会以及历史是被视为“理念”、“绝对精神”之产物,历史的逻辑起点是“理念”、“绝对精神”,人是抽象的存在,历史也只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展开史。  历史唯物主义在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现实的个人”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从而从哲学根源上区别了一切形而上学和旧唯物主义,使对人的存在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思辨的、逻辑的、机械的和直观的,而是现实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着丰富的感性需要的个人,历史也是记录“现实的个人”的活动进程,是“现实的个人”活动的结果。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切近理解和把握当今“生活世界”的必经环节,同时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困境提供了出路。
其他文献
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批判由来已久,并非学术创新之举。自工业革命发生以后,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的肆意污染和破坏使自身陷入生存困境,在此背景下,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
认识论与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一样,是哲学的核心领域。认识论哲学是近代西方哲学的典型形态。西方哲学家对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主体,认识的起源与途径,认识方法以及真理观
以庄子道德生命与伊壁鸠鲁理性生命的理论特质为切入点,对两者生死观形成的来源比较发现,生死哲理是对现实的认知与超越,对人的终极关怀是生命哲学的应有之义。应然“尚静”
宋明理学当中,陆象山与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思想中既有与陆象山相同之处,又包括了对于象山的超越。笔者认为,王阳明之所以能够形成对于陆象山的超越,一个很重要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