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发光性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合成不同类型的配体及相应的配合物,研究了在铜(I)配合物中如何通过调节含氮配体的轨道能级来实现对相应配合物吸收边的控制,增大或减小配合物的吸收边,为实现发射光谱可调的磷光型配合物奠定基础;研究了分子间作用力对配合物光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了如何通过配体的调节实现缩短铕配合物激发态寿命的问题;合成了可溶于水的阴离子型稀土配合物,并初步探索了其在金属离子检测方面的可行性。取得的成果如下:(1)合成了含有高的π*的含氮配体及其相应的[Cu(N-N)(POP)]BF4配合物和含有高的π*的含磷配体的卤素桥连型配合物。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含有高的π*的含氮配体和含有高的π*的含磷配体都可以实现增大相应配合物的HOMO与LUMO之间的能级差的目的,我们成功地将配合物的吸收边蓝移进入紫外区。相应的,这些配合物由于HOMO与LUMO之间的能级差的增大,发射光谱也发生蓝移,最终得到了发射主峰位于~440 nm和~ 470 nm的磷光发射。(2)采用两种含磷配体和三种含氮配体合成了一系列铜(I)配合物,并研究了它们的分子结构,电子结构,及光物理性质。试验结果表明,这系列化合物的带隙均较窄,且发光能量较低,处于橙红区,是典型的窄带隙型磷光材料。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可能导致铜(I)配合物3MLCT磷光猝灭的机理。通过对一系列[Cu(N-N)(P-P)]BF4配合物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含氮配体中引入过多的平面共轭环会使3MLCT发光减弱甚至消失。进一步的研究表明,[Cu(N-N)(P-P)]BF4类配合物在激发态时会发生由3MLCT激发态至含氮配体三重态的电子构型转换,而这种转换就会使得降低配合物3MLCT发光。(3) [Cu(phen)(POP)]BF4的结构和各项光物理性质已经有文献详细报道过,但是,经过正己烷或石油醚处理后的[Cu(phen)(POP)]BF4样品显示了明显的磷光增强现象,包括发射光发生大尺寸的蓝移,量子效率大幅提升,激发态寿命变长这三个典型特征。系统的研究分析表明这种磷光增强现象是由[Cu(phen)(POP)]BF4分子间的π堆积作用引起的。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含氮配体含有π平面的[Cu(N–N)(P–P)]BF4类配合物中。(4)研究了铕配合物的发光亮度与激发态寿命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过长的激发态寿命是制约铕类OLED发光亮度和器件效率提升的潜在因素之一。我们提出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5)研究了两个容易合成的水溶性稀土类发光配合物,并探索了其对铁离子的光谱响应。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个配合物对铁离子有较好的光谱响应,有望应用于实际测量当中。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得到了学校教师与家长的一致认可。随着父母对子女教育方法与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社会发
当今社会,感恩离人们越来越远,学校感恩教育也感到“力不从心”,很大程度是因为人们对自我认识的缺失。自我认识是感恩教育价值实现的基础及重要途径,面对现代社会对物欲的放
开发了一种用于空气涡轮起动机性能试验的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能实现试验流程的自动监控,实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以及实验结果的显示、存储及打印输出。通过反映涡轮起动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应用技术不断的诞生.网站是一种十分便利的信息交互平台,可以通过网站上负载各种各样的信息供用户浏览,也可以通过网站进
2012年1月,由广东省科技厅组织并成立了以何德全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广东省信息安全技术院士工作站"(以下简称"院士工作站"),该"院士工作站"是一个依托于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广东省分中心暨广东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的开放式研究机构。其宗旨是"聚集人才、面向创新、系统研究、促进和提升广东省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在过去几年里,网络空间安全态势发生了深刻和转折性的变化,其中,针对著名企业和机构,以窃取内部
该文研究了微波辅助提取葡萄籽花青素的工艺,并用SAS 8.0设计优化实验。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乙醇浓度72.10%,微波时间37.1 s,提取温度60℃,微波功率600 W,花青素提取得率为6.5
北京大学藏秦代简牍中有一篇自名《制衣》的文献,是记载裙、上襦、大襦、小襦、前袭、袴剪裁方法的专门著作。《制衣》的剪裁工艺按布幅宽二尺五寸设计,布幅的宽度源自秦《金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工学结合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教学做"一体教学
神经网络是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研究领域,因其出色的高度非线性映射能力、自组织和适应能力、记忆联想能力.已经成为机器学习研究的热点,本文讨论了神经网络的发展过程,理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