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木本生物群落,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特殊森林。我国对红树林湿地的植物研究较多,对底栖动物研究较少;对红树林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研究较多,对小型和微型底栖动物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人工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更少。 本研究于2014年2月、5月、8月和11月,在同安湾的下潭尾和白兔山人工红树林湿地进行了4个季度小型底栖动物定量取样,系统的研究了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等,并分析了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或分类实体)和各食性类型的比例,为完善我国人工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和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物种和生境多样性资料库做贡献,为滨海湿地公园管理、滩涂生态修复和红树林湿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四个季度共获取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是自由生活海洋线虫(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底栖桡足类(Benthiccopepoda)、寡毛类(Oligochaeta)、多毛类(Polychaeta)、缓步类(Tardigrada)、涡虫类(Turbellaria)、有孔虫类(Foraminifera)、介形类(Ostracoda)、双壳类(Bivalvia)、原生动物(Protozoa)和星虫类(Sipuncula),还有少许未定类群,归为其他类。其中,线虫是较优势的类群,占总丰度的90.15%。与中国其他已研究的红树林区域相比较,本研究在白兔山人工红树林湿地发现了少量缓步类。 (2)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同安湾人工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463.4ind.·10cm-2。各季度各取样站小型底栖动物丰度较高值出现在冬季F取样站,为1029.5±99.4ind.·10cm-2;较低值出现在夏季的D取样站,为190.3±60.1ind.·10cm-2。各季节平均生物量变化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小型底栖动物各个类群所占的生物量比例中,线虫所占比例较高,为35.29%;有孔虫的生物量比例次之,为23.95%。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季节间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取样站间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无显著差异;季节×取样站间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有显著差异,生物量有极显著差异;不同生境间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有显著差异,生物量无显著差异;季节×生境间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差异。 (3)小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富度指数(d)较高值出现在秋季的2龄林生境,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的较高值则均出现在夏季的光滩生境。 (4)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种类组成。在下潭尾和白兔山人工红树林湿地,夏季和冬季2个季度共鉴定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76种(分类实体单元),隶属于3目24科54属。与深圳湾福田、湛江高桥、漳江口、泉州湾潮间带、凤林等红树林区相比较,本研究有Coninckia、茧回线虫属Calligyrus、吸口线虫属Wieseria和寻常线虫属Demonema4个属首次在我国的红树林湿地发现,这4个属在同安湾人工红树林湿地丰度均较低。海洋线虫种类数较多的是夏季8龄林生境,有62个种;海洋线虫种类数较低的是冬季的光滩生境,有23个种。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取样站、不同生境、不同季节、季节×取样站和季节×生境之间的海洋线虫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所鉴定的海洋线虫中,不同季节优势度大于1.00%优势种分布数量为夏季>冬季。冬季的优势种为Daptonema sp.2,夏季的优势种为Spilophorella sp.。 (5)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和生物量。在同安湾人工红树林湿地,不同季度中海洋线虫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变化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不同取样站中海洋线虫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变化为B取样站较高,D取样站较低;不同生境海洋线虫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变化为2龄林>8龄林>光滩。 (6)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摄食类型。按海洋线虫物种数统计: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B)>捕食者或杂食者(2B)=刮食者或硅藻捕食者(2A)>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A);按海洋线虫丰度统计,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B)>刮食者或硅藻捕食者(2A)>捕食者或杂食者(2B)>选择性沉积食性者(1A)。 (7)小型底栖动物与底温、底盐的关系。小型底栖动物的个体数与底温、底盐显著相关;海洋线虫物种数、海洋线虫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与底温均显著相关;夏季、秋季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数、夏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底盐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