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介入治疗单中心临床疗效及中长期随访研究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CPS)是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的先天性心脏病。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是目前治疗CPS的首选方法,然而CPS介入治疗技术难度高,国内仅少数医疗中心常规开展CPS介入治疗。本研究旨在评价本中心PBPV治疗CP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总结临床经验,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诊断为CPS并接受PBPV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手术前后症状体征、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及手术相关资料,以及术后随访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肺动脉瓣再狭窄且接受再次干预,将研究对象分为再干预组和未再干预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术后需再次干预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6例CPS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60.9%),女18例(39.1%),手术年龄中位数为16.50(1~90)天,体重中位数为3.50(3.00~8.50)kg,体表面积中位数0.22(0.21~0.40)m2,总住院平均时长为13.57±2.15天,心脏重症监护室住院平均时长3.37±0.99天。平均肺动脉瓣环直径为7.76±1.00mm。选用扩张球囊直径与肺动脉瓣环直径平均比值为1.18±0.08(1.00~1.33)。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7.8%(45/46),术后即刻跨肺动脉瓣压差(TPG)由83.54±13.31mm Hg下降至37.19±8.86mm Hg(P<0.05),随访期间TPG进一步下降;术后即刻右心室收缩压由94.74±16.41mm Hg下降至55.00±18.53mm Hg(P<0.05);术后血氧饱和度(Sp O2)由81.65±5.19%升至92.28±4.91%(P<0.05)。3例患儿术前评估合并轻中度右心室发育不良,术后即刻Sp O2改善不著,予同期行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1例患儿术中出现髂静脉损伤,行外科剖腹探查及血肿清除术,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本研究平均随访时长26.5个月(6月~5年)。PBPV术后发生再狭窄且再次干预发生率为19.56%,8例患儿随访过程中平均TPG逐渐升高至70.00±11.80mm Hg,于术后平均3.6月(2月~6月)行二次PBPV术,术后平均TPG降至32.00±5.12mm Hg(P<0.05);1例CPS患儿因肺动脉瓣畸形行外科肺动脉瓣膜切开术。随访6个月时,肺动脉瓣环直径平均值由7.76±1.00mm增加到10.03±0.82mm(P<0.05)。随访1年时,右心室前壁厚度平均值由术前的4.35±0.43mm下降至3.85±0.43mm(P<0.05)。PVA、RVAW以及RVD/LVD平均值与健康同龄儿相比无明显差异。合并三尖瓣中等程度及以上反流的患儿在术后随访期间反流程度逐渐减轻,所有患儿随访期间未发生中至重度肺动脉瓣反流。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BPV术后是否发生再狭窄且再次干预与术后右心室收缩压大小及球囊直径大小显著相关。结论:CPS患儿病情危重,及时诊断并积极治疗非常关键。PBPV能有效解除肺动脉瓣狭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术后可实现心脏形态学转归,中长期随访疗效确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可作为CPS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前充分评估、重视围术期管理、双冠脉导丝技术建立球囊输送轨道、球囊逐级扩张瓣膜以及术中操作细致规范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PBPV术后右心室收缩压越高、球囊直径越小提示术后发生肺动脉瓣再狭窄且接受再次干预的风险越高。今后仍需要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随访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肝移植手术(Liver Transplantation,LT)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分析肝移植术后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为指导肝移植术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在青岛
目的:近年来痛风的患病率正在增加,但缺乏对痛风临床特征的大样本研究。本研究旨在阐明近10年来痛风临床特征的变化,探讨早发型痛风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8年8月首次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痛风门诊就诊的痛风患者,将2008-2012年的患者定义为前期组,将2013-2018年的患者定义为后期组。比较分析前期组和后期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合并症、生化指标等临床特征。结合分析结果,将
目的:分析比较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和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的差别,探究两种疾病状态下肠道菌群的变化,寻找两种疾病肠道菌群关键变化特征,拟探索肠道菌群的改变在参与两种疾病演变过程中可能的机制。方法:本研究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6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初诊患者
目的:近年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接受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治疗后肿瘤复发和转移率较高,严重影响LT的疗效。本文分析HCC患者LT术后肿瘤复发的临床特点;比较符合米兰、杭州标准及超出杭州标准的LT受体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探讨影响HCC患者LT术后肿瘤复发和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自2014年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病变多起自直肠,可逆行性延伸至乙状结肠、降结肠甚至全结肠。既往无创性评估UC患者的疾病活动度主要依据炎症指标的变化。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免疫球蛋白对UC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及激素疗效具有一定预测作用,但研究尚不足。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不同疾病活动度的UC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G(immune globuli
目的:总结并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的临床、病原学特点及致病菌耐药的变化趋势。旨于加深对该病的理解,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10年间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174例确诊IE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基础心脏病史、辅助检查、预后危险因素、致病菌及耐药情况等。按照IE患者就诊时间先后,将病
目的:探索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慢性肾功能衰竭衰弱状态患者营养监测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通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渡云数据库筛选出2013年至2020年间符合条件的慢性肾衰竭患者381例进行系统分析。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方式、透析时长等一般资料,同时监测患者入院时测得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肌酐、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目的:总结Prader-Willi综合征(PWS)患儿婴幼儿期的临床特征,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h GH)早期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020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儿科经基因检测确诊的10例年龄小于2岁的PWS患儿。8例患儿确诊后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rh GH)治疗,疗程均大于2年,其中1例随访5年。(1)总结PWS患儿婴幼儿期的临床特征。(2)疗效及安全性评估:(1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人体血液系统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主要病理机制为骨髓中异常增殖的浆细胞产生大量的异常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其可对全身多个脏器组织造成损害。肾损害(Renal impairment,RI)是MM并发症中较为严重的器官损害,而肾功能的水平是决定MM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初诊MM患者的临床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探索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哮喘行动计划中支气管哮喘儿童依从性情况,判断依从性差异对支气管哮喘控制情况的影响,评估电子版《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在门诊对于5岁及以下儿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1.评估5岁及以下支气管哮喘儿童依从性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纳入2017.08—2019.12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哮喘门诊首次确诊40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均予吸入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