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进程中的司法资源利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c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普法”工作从开创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何种原因使得我国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1986年突然发力,将法制宣传教育转变成了一种实行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全社会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普法”运动则是按照“严打”这种典型的运动型的治理模式,提上了法制宣传的日程的,并且在法制宣传中挑起了大梁。与西方的法治自然演进的过程相反,我国选择政府推动型的法治化道路的发展模式——政府是法治运动的领导者和主要推动者,法治主要是在政府的目标指导下设计形成的,是主要借助和利用政府所掌握的本土政治资源完成的,是人为地设计和建构出来的。普法的五个《五年规划》正是这种政府推进型法治的体现,从1986年到2006年,我国先后制定了五个“普法五年规划”形成了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局面。但在内容上每个时期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政府作为普法的主体,发动的全民普法运动,把普法引入了运动式的治理方式中。在二十年的实际普法中,把重点仅仅放在知识层面,那么,普法就成为法律教育的某种形态或途径。普法形式单调,缺乏生动性与活泼性。而20年的普法我们为此所花费的成本,在我们对普法这个制度具体衡量的时候,则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普法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保持社会的法治常态,全面提升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但由于普法主体、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失范和局限。普法的社会效果却出现两大突出的“背离”现象。一是20年的普法教育,法律常识和知识的普及卓有成效,但是整个社会的正义感、诚信度与法律知识的增长背道而驰;二是法律知识普及的目的性与实用性的背离。普法至今二十年已经过去了,进入了后普法时代的今天,我们是否有必要继续进行这一场遭到许多人诟病的普法运动,是否有必要采取继续这种运动式的普法,这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这种意识形态性的投资和“运动体制”不改,类似“无用功”的做法不摒弃,法律宣传就无法收到实效,有限的司法资源也容易在这日复一日的运动中被挥霍殆尽。本文尝试通过对普法投入的分析,理清其发展的瓶颈,通过案例的形式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全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引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并对“普法”的研究现状做了一个综述。对于全民普法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从大量的官方文件、媒体报道等材料出发,采用了小叙事,大视野的研究路径。政治制度分析、社会成本控制、权力运作的法经济学以及法社会学的方法都是本文的方法论基础。第一部分《中国法制三十年》首先采用白描的形式对从1978年至今三十年法制的历程进行简要的归纳,从中选取法制建设的法制宣传部分,从“普法”这一个小点着手。由“普法”启动的时间断层,引出“普法”的时代背景,再由此进而介绍我国普法的特点。接下来,对五个“五年规划”的内容进行了对比,为后文的分析提供知识背景。第二部分《对普法投入的分析》进一步在上文内容对比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投入的四个量化指标:主体、对象、方法、成本。通过资料的整理与对比,从官方的、民间的、显性的、隐性的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力图使“普法”的投入显得更为可量化。通过文中的分析,发现“普法”在我国是一种运动式治理的方式;通过“五年规划”划定的重点对象也没有实现其所设定的蓝图;方法上形式单调,缺乏生动性与活泼性,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时间、财力、物力成本有据可查的尚且耗费巨大,无法查证和量化的更是一笔巨额支出。第三部分《对普法的质疑》选取了两个极具有代表性的“一大一小”即青少年和中南海作为例子,通过这两个例子的剖析,涵盖上文投入中所提到的主体、对象、方法、成本,进而对普法全面质疑。文中以“侍明子”案例揭示法律意识在普法中的重要地位,以“中南海法制讲座”的例子揭示了创新形式的重要。同时,这两个例子又引出了两个突出的背离现象:其一,法律知识的增长与公民诚信观的背离;其二、普法对象法律知识普及的目的性与实用性的背离。第四部分《普法的出路》分析了“普法”的初衷,从理论上和实践工作中的失误看出由“政府推进型”的普法在“后普法”时代的限度。在分析普法的手段部分,着力阐述了旧有的普法形式为什么落空的原因,并对普法形式的改革问题,提出了一些社会效果好,成本低的方法。最后,对普法的效果做了预测,从全国查处的违纪违法审判工作人员人数,揭示公民对法律的遵守并非取决于法律知识的拥有及其量度,而是取决于法律意识的确立。指出:普法工作要在将来取得更大的突破,必然要在法律意识上下结语提出“普法”这种意识形态性的投资和“运动体制”不改,类似“无用功”的做法不摒弃,法律宣传就无法得到实效,有限的司法资源也容易被挥霍殆尽。引入既不是普法规划内容,也非普法重点对象的于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的例子。从劳方和资方两个方面积极、自觉地学习此法,用以在其生效后的与资方的利益博弈,抑或是规避此法。政府的主动“普”与民众的自觉“学”在这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出民众是如何理解、认同和适用法律的。最后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指出民众的利益他们自己最清楚,学习什么,用什么也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普法所遭遇的瓶颈,要求我们改变普法的策略。
其他文献
平江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境内森林覆盖率65.6%,有汨罗江水系流经,自然生态系统保持良好。在当地自然环境的监控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基础上,通过市场价值法等生态经济学方法对
贸易壁垒调查制度,与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制度并称为四大贸易救济工具。在WTO时代,它对于WTO成员方利用WTO强有力的争端解决机制,维护其在WTO各项协议下所享有的权利,改
无因管理这一法律制度在世界法律发展长河中源远流长,它的建立和发展符合人类社会的道德取向和法律价值。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之下,人际间的互助总是存在的,这已是人类社会互
本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首先从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上进行研究,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类型、功能及其发展等方面的详细论述,进而揭
暴露评估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阶段,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暴露评估模型包括点评估和概率评估等,这些模型的使用依赖于所获得的评估数据及其对于评估参数变异性和不确定
<正>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产品成本较为复杂的问题就是原材料费用(直接材料)的分配。原材料约当产量的计算要视投料方式而定,原材料投料方式有如下四种情况: 1、原材料在生产开
复合化学驱油是目前保持和提高原油产量,充分利用油田资源的一种较为可取的技术措施。该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寻找廉价、来源充足和有效的驱油剂,以便进一步降低
针对油库输油管线原油在储运过程中的“灌肠”问题,需要对油库输油管线原油的温降规律进行研究,进而解决只凭经验和加大提前量进行倒罐所造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上的浪费。考虑
将15头体质量为(5.42±0.72)kg的21d病毒性腹泻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mg/kg新霉素和1.0mg/kg抗菌肽buforinⅡ,饲养期10d。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绑架犯罪发案率日益增长,成为较常见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之一。这不仅威胁到百姓的安居乐业,也给社会安宁,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