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素对棉铃虫毒杀作用分子机理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y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是一种可对多种经济作物造成严重危害的世界性分布害虫。棉铃虫对多种类型的杀虫剂已产生抗性造成不能对其进行有效防治。已有研究表明,斑蝥素可毒杀小菜蛾和粘虫。但是斑蝥素对棉铃虫的毒杀作用尚未被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斑蝥素对棉铃虫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斑蝥素对棉铃虫具有很强的胃毒作用。与对照组棉铃虫相比,斑蝥素处理组的幼虫体重减小,成虫翅畸形;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死亡率升高;繁殖力明显下降,为对照组的1/5。表明斑蝥素可毒杀棉铃虫幼虫并造成种群指数的严重异常,斑蝥素在害虫治理方面有应用前景。我们还发现,亚致死剂量斑蝥素对棉铃虫的毒害症状与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造成的毒害症状相似。关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是造成昆虫抗药性的一个主要因素已被广泛报导。一种新的化合物能否有效的抑制GSTs的活性,减少昆虫对其的解毒代谢往往决定了其杀虫效果。本论文研究了斑蝥素对棉铃虫的毒杀作用,以及斑蝥素对GSTs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并测定了斑蝥素对棉铃虫GSTs体内及体外抑制活性。生测结果表明:斑蝥素对棉铃虫幼虫毒杀作用显著。实时定量PCR显示斑蝥素处理后不同时期棉铃虫GSTs的转录水平下降2.5倍到12.5倍。斑蝥素可抑制棉铃虫中肠GSTs活性,对原核表达的重组棉铃虫GSTs蛋白亦表现出抑制作用。利用同源模建和分子对接技术,以GST(1PN9)晶体结构为模板我们构建了斑蝥素与棉铃虫GSTs的结合模式模型,模型显示斑蝥素分子可进入棉铃虫GSTs的活性位点造成其酶活性降低。斑蝥素可有效的毒杀多种昆虫尤其的鳞翅目昆虫,但在实际害虫防治时使用较高剂量斑蝥素能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因此考虑将亚致死剂量的斑蝥素作为杀虫剂增效剂使用。事实上增效剂应当是解毒酶系尤其是与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效应相关的解毒酶系的有效抑制剂。碱性磷酸酶广泛参与昆虫的多种生理过程并与杀虫剂抗性相关,其功能的变化能导致严重的生理干扰。我们的研究发现饲喂亚致死剂量25μg g-1的斑蝥素后,棉铃虫中肠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以pNPP作为底物的酶动力学结果标明,斑蝥素竞争性抑制棉铃虫碱性磷酸酶活性。另外斑蝥素处理后,棉铃虫中肠碱性磷酸酶的转录水平也同步下调。通过同源模建技术和分子对接技术得到的斑蝥素与棉铃虫碱性磷酸酶结合模型也证明了斑蝥素结合与棉铃虫碱性磷酸酶的催化中心区域。
其他文献
芭比,这个身高仅为30厘米的娃娃,是玩具界的一个传奇。自1959年诞生以来,它已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卖出超过10亿个,曾创造出每秒售出两个的惊人纪录。据统计,平均每个美国女孩拥有9个
目的:探讨产科助产士锐器伤原因,以寻求有效地防护措施。方法:对2009-05~2012-05上报的产科锐器伤105例(助产士57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助产士锐器伤的主要类型为手术缝针刺伤,占3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翻译流程分析表明,译前文件格式解析和译后质量追溯应与翻译记忆并列,共同构成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三个基本功能,其中,格式解析是必要前提,翻译记忆是核心,质量追溯是保证。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可以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进入音乐所营造的艺术世界,感受音乐的内涵,获得良好的体验,也可以促使学生的知、情、意并重发展。所以,在音乐教
业已明确,蚜虫专性内共生细菌布赫纳什菌Buchnera对于宿主蚜虫的营养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两者已建立了长期的协同演化关系;而蚜茧蜂是一类专门寄生蚜虫的内寄生蜂,蚜虫与蚜茧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单位性质的特殊性,在其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程过程混乱等现象,且现阶段随着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规模的不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化逐渐出现在现代化的楼房建筑中。最近几年,智能化建筑和智能化住宅小区的发展迅猛,这一趋势的出现,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
前不久,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耐热保护剂活疫苗中试示范"项目启动会在山东省滨州市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