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类型与风险感知的相关性研究——以武汉市大学生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ljeej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加速迈向城市化和工业化,环境问题就如同旧病未愈又添新伤,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的风险不断涌现,严重危害公众的身心健康和自然环境,而且环境风险控制不当还会转化为群体性冲突,影响我国的稳定和长远的发展。因此,目前很多领域的专家都在研究环境风险,也是国家迫切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国外对环境风险感知的研究起步早,因此成果较多和较完善,相比之下,国内这方面研究显得较少。国内的环境风险感知研究,较多关注了社会风险和自然灾害以及一个个具体的风险条目,没有环境风险类型之间的感知差异研究。研究公众在面对不同类型的环境风险时,其感知情况和影响因素是否具有差异以及差异在哪里,再分类别给出针对性的风险沟通建议,对完善风险理论和指导实践都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环境风险感知研究的成果,包括风险感知的内涵、风险感知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归纳了影响风险感知的因素主要有风险本身的特征、个体变量因素和宏观的社会环境因素。本文以风险社会理论、风险文化理论和风险沟通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风险感知的经典测量方式——心理测量范式,以武汉市大学生为抽样总体,设计和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 SPSS分析,获得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受访大学生对于三类环境条目的风险感知水平具有显著差异,风险感知最高的是有害物质类,其次是新科技风险,风险感知最低的是自然灾害,且对这三类环境风险的感知水平都低于3,倾向于比较严重。三类环境风险在具体维度上也表现出显著差异。通过对维度进行因素分析,发现了类似 Slovic经典二维模型的两因子模型——“恐惧”和“已知”。三类环境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有风险关注、风险知识、媒体的报道量、媒体的可信度、有无风险经历、性别、专业、来自城镇/农村。关注度、知识水平与三类环境风险水平均显著相关;媒体的报道量与新科技风险无相关性,但与其他两类风险的感知显著相关;媒体可信度与三类环境风险均显著相关;性别与有害物质类的风险感知无显著相关性,但与新科技风险和自然灾害的风险感知显著相关。受访者的专业对这三类环境风险都有影响。来自城镇或者农村与三类环境风险的感知均无相关性。有无风险经历与自然灾害类风险感知无显著相关性,但与新科技类和有害物质类均显著相关。依据研究结论,本文还分别给予每类环境风险沟通策略建议,希望对具体的风险沟通实践有所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以整体分析与抽样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对高等学校组织形象传播和管理效益的挑战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路
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央视举办了大型慈善赈灾晚会,在短短数小时内共为灾区募得15.14亿元,效果显著,自此电视慈善活动开始走入人们视线。从2013年起,央视开始举办每年一届的“CCT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有助于政务信息公开,提供服务功能,有效搭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平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战略之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
典型报道是中国共产党党报新闻理论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内涵与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它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进过程?新时期,典型报道存在着哪些现实困境?究竟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