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麻醉深度一直是麻醉医生所关注的问题。全身麻醉是一种特殊而非常复杂的状态,包括催眠、记忆缺失、疼痛应激抑制和肌肉松弛等方面的因素,术中知晓发生率可低至0.1%~1.0%或高达40%左右。全身麻醉深度的监测有许多方法,但至今尚无一种方法能直观、准确、动态地反映麻醉深度。以往曾通过体征、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来间接反映麻醉深度,也有用原始脑电信号、听觉诱发电位、肌电图、食管收缩能力变化、瞳孔对光反射以及采用多种变异综合分析,应用微机的多因素逻辑学方法分析等来反映麻醉深度。近年来随着微机的应用和脑电分析技术的发展,脑电技术在临床麻醉学中的应用再度受到关注,演变出不同的脑电参数,如双频指数(BIS)、听觉诱发指数(AAI)等,能更准确、及时地反映大脑生理功能的变化。熵(Entropy)是通过对脑电图(EEG)及前额肌电图(FEMG)的采集,运用一种特殊的运算方式将反映脑电信号的复杂程度用数值表述出来。Datex-Ohmeda公司经过数年与临床合作研究开发,于2003年在全球推出了S/5M-Emropy模块,将熵指数的概念第一次作为监测的一种手段提供给麻醉医师,使其真正在临床得以实践。S/5M-Entropy模块把熵指数分为状态熵(SE)和反应熵(RE),SE从0.8~32Hz(脑电部分)频率谱计算而来,主要反映大脑皮质的状况,其范围是0~91,反应率是16~60秒;RE从0.8~47Hz(包括脑电和额肌电部分)频率谱计算而来,反映大脑皮质抑制程度及前额肌电兴奋程度,RE范围是0~100,反应率是2~60秒。临床上SE和RE这二个参数有不同的作用,麻醉觉醒时RE同肌肉活动一起首先升高,SE随后升高;在全麻期间,如果麻醉深度适中,RE和SE是相等的,如果不相等,可能是由于面肌肉的活动过频,如浅麻醉状态下疼痛刺激引起肌肉抽搐,而在深麻醉状态下神经肌肉麻痹,RE就会变的不十分敏感,在绝对值上RE近似或等于SE。
目的:检验熵用于临床麻醉深度监测的有效性。
方法:
第一部分:熵和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七氟醚与异氟醚呼末浓度的临床观察
40例ASA Ⅰ~Ⅱ级全麻手术病人(不用术前药)随机等分两组:Ⅰ组(七氟醚组)和Ⅱ组(异氟醚组)。病人入室静注丙泊酚1mg/kg,1min后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维持SE、RE、BIS 45~55,6min后置入喉罩。调节吸入浓度使两组病人呼末浓度分别为0.4MAC、0.6MAC、0.8M.AC、1.0MAC、1.3MAC时各维持10min,记录SE、RE、BIS、MAP和HR,分析熵和BIS两者直线相关性及熵的临床价值。
第二部分:熵在全身麻醉深度监测中的临床应用
30例ASA 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时间长于2h)病人随机等分两组:Ⅰ组(熵指导组)和Ⅱ组(对照组),不用术前药,手术前30min全麻诱导:芬太尼4 u g·kg<-1>,丙泊酚2.0mg·kg<-1>,维库溴铵0.12 mg·kg<-1>,麻醉维持用异氟醚,间断静脉给芬太尼和维库溴铵,Ⅰ组根据RE(维持在40~50)调控用药,Ⅱ组根据临床经验用药,手术结束前一小时不静脉给芬太尼,关腹前30min停用吸入麻醉药,必要时静脉泵注丙泊酚(100~150mg/h),记录静息态(T1)、诱导后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3min(T3)、术始(T4)、术中30min(T5),术中60min(T6)、术中90min(T7)、术中120min(T8)、关腹(T9)、拔管前(T10)及离室(T11)等时刻点的RE、SE、BIS、MAP和HR;记录气管拔管时间(术毕至拔气管导管的时间)和睁眼时间(术毕至睁眼的时间),计算异氟醚、芬太尼、丙泊酚和维库溴铵的用量及平均呼末异氟醚浓度(MAC),检验熵用于术中全麻深度监测的有效性,并和BIS进行比较分析。
结论:
(1)熵和BIS均能有效监测不同呼末浓度七氟醚、异氟醚的麻醉深度,熵能代替BIS用于麻醉深度的监测。
(2)熵监测临床麻醉深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减少麻醉药的用量、早苏醒、早拔管早离室。
(3)临床经验调控麻醉深度基本上能满足临床需要,长时间手术,可能容易麻醉过深或过浅,给病人带来潜在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