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开角型青光眼的确切病因虽然不明,但病理部位已锁定小梁网。小梁网呈不规则网状,由胶原纤维形成的小梁束与其上单层覆盖的小梁细胞组成,是房水排出的主要阻力部位。作为房水流出道的内皮,小梁细胞功能活性的改变势必影响房水引流的效率,其蛋白的表达及基因调控可能是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的分子基础,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体外培养人眼小梁细胞,将地塞米松作为激素性处理因素,利用上皮细胞电阻测量仪(EVOM)测量滤膜上培养的单层小梁细胞的电阻,同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体外培养的人眼小梁细胞水通道蛋白-1(AQP-1)和一种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的表达。将二者结合起来以评价POAG患者与正常人小梁细胞的差别、地塞米松对小梁细胞通透阻力的影响及两种蛋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旨在从新的角度解释房水循环机制,为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理提供新的思路,为探讨其治疗措施提供新的方向。
方法:1.人眼小梁细胞的体外培养和鉴定: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正常人及POAG患者小梁细胞,传代培养永生化小梁细胞株(加拿大VincentRaymond教授惠赠),显微镜观察、免疫组化等方法鉴定小梁细胞。
2.激素处理小梁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处理组细胞培养液添加10-7mol/L地塞米松进行培养,观察细胞变化情况。
3.小梁细胞通透阻力的检测:将各组小梁细胞接种于细胞培养池(Transwellinserts)的滤膜上,在细胞单层融合后的不同时间点应用EVOM测量单层小梁细胞的电阻(TEER,transepithelialelectricalresistance),以评价细胞通透阻力的大小。
4.小梁细胞AQP-1、Claudin-1表达的检测:应用RT-PCR、Westernblot方法分别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小梁细胞AQP-1、Claudin-1的表达。
结果:1.成功体外培养正常人眼、POAG患者及永生化小梁细胞,镜下可见:POAG患者与正常人,地塞米松处理组与对照组,滤膜上与传统培养瓶/板上生长的小梁细胞形态、分布上未见明显差别。
2.TEER测量结果显示正常人眼、POAG患者及永生化小梁细胞单层融合后两周内的平均电阻值基本稳定,说明该测量体系较为客观稳定。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在不同时间点均发现地塞米松处理组可使TEER水平提高。
3.RT-PCR结果显示各组小梁细胞在mRNA水平均有AQP-1、Claudin-1的表达。
4.Westernblot结果显示各组小梁细胞在蛋白水平均有AQP-1、Claudin-1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两种蛋白的表达均呈上升趋势,但相同时间点地塞米松处理组两种蛋白的表达量明显较对照组高。
结论:1.滤膜培养体系及应用EVOM对细胞通透阻力的测量体系较为客观稳定,可作为今后对小梁细胞特性研究的一个新的较好模型。
2.地塞米松可以增加小梁细胞的通透阻力,上调人眼小梁细胞AQP-1、Claudin-1的表达。小梁细胞通透阻力增加与两种蛋白表达增高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参与GIG的发病。但其间的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