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欺凌的旁观者是在校园欺凌现场除了实施欺凌行为的欺凌者和承受欺辱的受欺凌者以外任何一个知道欺凌行为正在发生的儿童。对小学生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群体进行正确引导,使其做出正向积极的行为选择来帮助受欺凌者,为受欺凌者提供支持和力量,对降低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促进学生之间健康交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的心理结构、现状特点、相关因素及其与共情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进行调查和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编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行为问卷,对小学生在校园欺凌中作为旁观者的行为选择的心理结构进行初步探索。第二部分采用自编《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问卷》调查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的现状特点。第三部分采用自编《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问卷》探索小学生已有的校园欺凌经历或受欺凌经历对小学生作为校园欺凌的旁观者行为的影响。第四部分采用自编《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问卷》,并结合《基本移情量表中文版(BES-C)》和《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PTM)》,考察小学生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行为与共情、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得到小学生的共情能力对其在校园欺凌中旁观者行为选择的预测作用,以及亲社会行为在共情与促进欺凌者和保护受害者两类旁观者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的心理结构包括三个维度,分别为:促进欺凌者行为、保护受害者行为、置身事外者行为,自编的《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问卷》具有较好的测量学指标,可以作为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行为的测量工具。(2)小学生作为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时,其积极帮助受欺凌者的行为水平较消极旁观行为和促进欺凌的行为水平高,小学生在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行为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特征显著;(3)小学生已有的校园欺凌经历或受欺凌经历对其在校园欺凌旁观者行为的预测作用明显,对保护受害者行为的预测作用最大。(4)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与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显著相关。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对校园欺凌中保护受害者的旁观者行为的预测作用最大,对促进欺凌者和置身事外者行为的预测作用较小。(5)小学生校园欺凌旁观者的行为与共情、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亲社会行为在共情与促进欺凌者行为之间具有完全中介的作用,在共情与保护受害者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在共情与置身事外者行为之间没有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