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对谭恩美的两部代表作《喜福会》和《灶神之妻》中美国华裔女性文化身份和性别身份的建构过程进行解读。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共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要概述了谭恩美的文学成就和地位,作品《喜福会》和《灶神之妻》,国内外对她的学术性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介绍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诞生,主要涉及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和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也将在本章介绍。第三章运用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分析了谭恩美小说中女性角色所涉及的“他者”的问题。在母亲和女儿的眼里,她们互为他者。笔者指出这种局面不仅仅是由代沟引起,背后还隐藏着诸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原因。在男权社会里,她们则是男人眼中的“他者”。第四章重点论述小说中女性角色的身份危机和身份重构问题,指出华裔女性身份构建的策略和方法以及这种身份重构的意义。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是建构于霍米巴巴“第三空间”后所产生的“杂糅”的身份。同时,运用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阐述了女性构建“混杂”的性别身份的可行性。第五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归纳。谭恩美小说中女性角色文化身份的建构表明了她本人的文化间性思想;性别身份的构建则是谭恩美的性别间性思想,或者说是伍尔夫所倡导的“双性同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