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中的风景区建设,越来越像现在的城市发展,不论基础条件是优秀还是平庸,往往要靠自身的失误和教训来反衬自己,往往是在主动选择的后面,接下来的就是被迫改造。 本文认为任何一个风景区的场地中都存在着“图”与“底”的关系。“图”是显露在外,呈现在肉眼下“可观的形式”;“底”是隐藏在后,供人可感官可体察可融入可思量的“综合背景”,当这两者叠加在一起时,就完成了场地的创建,一种包含着特征形态与文化意象、一种“图”与“底”的图式。 本文研究风景区的场地,试图寻找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场地规划与设计的形式,然后用一些具体手段去强化出不同环境里的场地图式,并且建立一种可以参照且操作的“图式”设计语言路径,可以在它的指导下促使广义中的风景区场地可以形成为一种可以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有机”体,或是达到一种更加富有弹性与柔度的状态。 全文具体通过以下方式来完成: 1.演绎解读: 通过对历史与文化背景的阐述,解读出风景名胜区中场地的文化意象与形态形式,辅助研究的进行。 2.案例分析: 选取若干以往与现在风景名胜区场地建设的若干案例,以及国外的相关经验,在演绎解读后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经验与成败。 3.归纳疏理: 解读与分析后,运用第一手资料进行对于“图式分析”方法的研究,总结出风景名胜区场地规划与设计的一种方式或普遍手法。 4.实践探索: 进行案例分析以检验与印证研究效应,拟运用研究成果进行山水景区中场地的实际规划设计工作,以期望在实践中使研究得以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