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短缺的原因分析及其提供模式的转换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risna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公共物品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完善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可以有效地节约要素投入和交易成本,提高农村经济的运行效率,改善农民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和供给效果与我们的期望仍有很大的差距。农村的通讯、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类公共物品供给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要解决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就必须从根本入手,改进以往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机制和模式,建立新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论文以上述目标为基础,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现状和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对公共物品和农村公共物品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次,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进行了阐述,从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推广、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公共卫生这四个主要方面描述了公共物品短缺的情况。而造成这种供给不足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财政投入不足,供给主体单一,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不合理,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不力。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严重不足,给农业GDP、农村消费、农业产业和农民生活等水平的提高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用计量和有关公式对具体数据做出了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根据公共物品的性质划分和政府效率的比较来确定公共物品的攻击主体和供给方式。其中,主要对三种模式有效运行的方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期它们能更好地为提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和质量及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生活服务。
其他文献
1998年下半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不足,我国开始实施以扩张公共支出为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以配合从1996年就已开始实施的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推行,引发了大量关
本文对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评价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了与基金业绩评价有关的经典理论和评价方法,并将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予以归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