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使用生物羊膜联合骨代材料行拔牙位点保存,通过临床检测、影像学测量、模型测量来比较分析拔牙窝处牙槽嵴的保存效果,评判生物羊膜在拔牙位点保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就诊需要拔除下颌第一、二磨牙的患者56人62颗牙,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同期进行位点保存的患者共计38人42颗牙,随机使用羊膜+海奥骨粉(A组,19人21个牙位)和海奥胶原膜+海奥骨粉(B组,19人21个牙位),其余18人20个牙位为空白对照组(C组),无任何填入物和覆盖物。手术前后观察和测量的项目为:患牙处的临床检查;术后疼痛反应;手术后即刻拍摄CBCT测量位点处牙槽嵴的颊舌侧骨高度和牙槽嵴宽度;制取石膏模型,以模型法测量位点处牙槽嵴的宽度和高度。(1)A组:微创拔牙,待血液溢满拔牙窝后将海奥骨粉颗粒植入与其混合,添加至与骨嵴顶最高点平齐处。修剪瑞济羊膜,将其覆盖于植骨材料的表面,边缘超过拔牙窝外缘至少2~3mm,牙龈减张缝合,创缘距小于5mm,消毒纱布棉卷压迫止血,术后即刻拍摄CBCT,制取石膏模型,10天拆线。(2)B组:方法同A组,覆盖海奥胶原膜。(3)C组:微创拔牙,消毒纱布棉卷压迫止血。术后7天记录患者疼痛程度;术后14天观察记录软组织的色泽、肿胀度、探诊出血等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6个月复诊时,拍摄CBCT和制取石膏模型。CBCT法测量位点处颊舌侧骨高度变化值及牙槽嵴顶根方1mm、3mm、5mm骨宽度变化值;模型法测量位点处颊舌侧龈缘中点根方2mm的骨宽度变化值及颊舌侧标志点连线中点到测量导板的高度变化值。结果:1、56例患者均按时复诊并进行检查。观察期内,术区60个位点正常愈合,未发生创口感染、裂开和移植材料流失等并发症;2人2个位点发生膜脱落,骨粉流失,其中羊膜和胶原膜各1例(不计入随后的临床观察和测量)。2、临床观察:术后7天疼痛程度和术后14天软组织愈合分级(色泽、肿胀以及出血)比较,羊膜A组与胶原膜B组之间均无差异(P>0.05),但AB组与C组之间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3、影像学结果:(1)术后3个月时,AC组间、BC组间在拔牙位点保存术后颊舌侧骨高度变化值,以及牙槽嵴顶根方1mm、3mm、5mm牙槽骨宽度变化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B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后6个月时,AC组间、BC组间在拔牙位点保存术后颊舌侧骨高度变化值,以及牙槽嵴顶根方1mm、3mm、5mm牙槽骨宽度变化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B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6个月时,比较前后3个月骨高度变化值和骨宽度变化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模型测量结果:(1)术后3个月时,AC组间、BC组间在拔牙位点保存术后颊舌侧龈缘中点根方2mm处宽度变化值、颊舌侧标志点连线中点至测量导板的高度变化值均具有差异(P<0.05),但AB组间均无差异(P>0.05)。(2)术后6个月时,AC组间、BC组间在拔牙位点保存术后颊舌侧龈缘中点根方2mm处宽度变化值、颊舌侧标志点连线中点至测量导板的高度变化值均具有差异(P<0.05),但AB组间均无差异(P>0.05)。(3)术后6个月时,比较前后3个月宽度变化值和高度变化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与拔牙创正常愈合相比,拔牙位点保存可以显著减少牙槽嵴的吸收,对牙槽嵴高度和宽度的维持具有积极的作用。2、瑞济生物羊膜与海奥胶原膜在拔牙位点保存中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3、在测量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时,CBCT测量方法较石膏模型测量方法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