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癌作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头号杀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的85%,NSCLC疗效欠佳,预后差,晚期可出现各个不同脏器的转移,引起相应的症状,常常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威胁到生命。临床诊疗过程中患者中5年生存率仅有15%左右。临床常有CT表现肺结节患者需经穿刺确定肿瘤性质。肺癌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为外周血循环中携带原发灶特征的完整的细胞且具有生物学活性,因此作为肿瘤实时动态研究的无创样本非常理想,可以有效反应肿瘤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变化,在转移复发、预后判断、疗效检测及转移机制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CTC具有完整的细胞学特性,可通过观察形态学、表型及分子生物标记、转录组及基因组分析等技术更全面的反应肿瘤相关信息;CTC不仅携带大量表面标记抗原,还携带大量肿瘤特异的mRNA、DNA信息。CTC是一种肿瘤标记物,其数量似乎与肿瘤负荷也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是在肺结节患者外周血中捕获CTC进行分型,进一步探讨CTC表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及转移状态的相关性,评估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判断肺结节性质及预测恶性结节的转移潜能提供一个强大而可靠的工具。 目的: 检验改良方法的捕获效率,确立CTC数量及分型在肺结节良恶性病变中的分布特征,建立CTC捕获的新方法,研究CTC与临床分期的关联及在鉴别肺结节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方法: 选取河南省肿瘤医院2016年1月-12月255例肺部结节患者外周血标本,根据组织病理活检结果分为良性结节组90例,恶性结节组NSCLC110例,恶性结节NSCLC合并脑转移组55例。利用肿瘤细胞大小的物理属性和上皮及间质组合探针标志,使用免疫磁珠加滤膜法负相捕获技术,计数外周血CTC总捕获数量,同时利用mRNA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对CTC分型鉴定,并对其分子分型结果与患者临床病理分期特征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同时收集全部入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结果: 1.联合多个mRNA标志进行CTC的分子分型结果可以准确把CTC区分为混合型、上皮型、间质型,对CTC实现分子分型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2.肺良性结节组,恶性结节组及合并脑转移组三组患者CTC总数均值分别为10.1、31.8、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 3.肺良性结节组,恶性结节组及合并脑转移组三组患者CTC分型统计结果显示,上皮型组间无显著差异(P=0.19);间质型及混合型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4.合并分析恶性组和脑转移组165例CTC分型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混合型及间质型在I期与II期、III期、IV期两两比较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皮型在I期与其它各期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多个mRNA组合探针标志可以对CTC进行准确的分子分型; 2.CTC总数及亚型对于区别良恶性肺结节患者有临床意义,可以作为判断肺结节性质的辅助指标; 3.在恶性肺结节中,混合型及间质型CTC与临床分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