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具有娱乐性、社会性、拓展认知和促进语言发展等作用。优秀的儿童文学能够启蒙儿童智力,引导儿童健康成长,低质量的儿童文学则适得其反。特别当文化文学传播形成国际化趋势时,引进优秀的国外儿童文学成为必然。但是反观目前国内儿童文学翻译市场,同类作品扎堆引进,翻译质量良莠不齐,忽视了目标读者的特殊性,译作可读性低,影响小。本文以《爱丽丝梦游仙境》汉译本为例,从词语、句子、语篇三个层面研究儿童文学汉译过程中,针对读者的特殊性,讨论翻译中的显化现象,以期改善翻译质量。和以往对儿童文学研究的接受美学、动态对等、顺应论等视角不同,本文主要以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框架,辅以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收集研究,关联理论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话语理解过程,提出了动境、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等开创性观点。该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听话人对说话人进行话语理解就是听话人根据认知语境进行认知推理.推理过程的难易程度取决于说话人给予的明示强度,和听话人自身的知识和信息储备。这个过程需要听话者对贮备中的信息进行调动,以构成推理的语境,需要耗费心力才能取得一定的语境效果。因此,以尽可能小的心力付出,取得尽可能大的语境效果则是交际的目标。翻译作为一种交际,也是如此。本文选取了《爱丽丝梦游仙境》赵元任译本和冷杉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两中译文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对比分析,从词语语音、字形、文化意义,句子中的动词比例,修辞运用以及作者意图表达和人物性情塑造等方面,总结两个译本显化的共性和差异,进而分析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显化应如何进行。本文研究发现,在跨文化交际,特别是儿童文学传播过程中,信息显化具有必然性。在词语层面,要注意词语的语音意义,字形意义和文化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目标读者的认知语境差异进行融合、音译、转移等显化操作;在句子层面,要注意动词比例、修辞的显化;押韵尽量采用还原译法,追求音美,比喻则根据文化差别采用替换译法,并通过转换法显化动词,引申法显化拟声词。在篇章层面,要注意显化正确的思想规范和价值观,对于作者没有表达清楚的意图,适时转换,积极正面地对儿童进行引导;同时人物形象贯穿在整个篇章中,译者在翻译时,力图采用还原译法,遵从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显化表现人物动作、语气和心理状态的描述,不得根据主观认知随意更改描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