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城市土地储备处于边运作、边探索的过程,其决策的主要是“经营性”、“行政性”决策,受决策者主观意志约束,决策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盲目性。论文旨在对土地储备决策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为政府或土地储备机构提供土地储备决策依据,为宏观调控土地市场及完善土地储备制度提供政策参考。 在回顾已有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以不同制度环境下的土地储备量与供给量决策为主线,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对土地储备决策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论文遵循了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坚持规范与实证相结合,运用管理学、新古典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知识,综合采用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土地储备决策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六个部分共八章,各部分的内容简介如下: 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概述了研究目的与意义,评述了相关研究的国内外动态,提出了研究方法和假设,阐述了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包括第2章,分别从土地储备制度的产生、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动态的多元化目标等不同角度对决策的制度环境进行了探讨。在土地储备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中,宏观政策给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由度”,从而也导致了土地储备制度运作模式的差异。在国外土地储备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国内3种典型运作模式进行了比较,并定性分析了土地储备制度的动态变化。 第三部分包括论文第3章。对土地储备决策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是构建土地储备决策理论、探讨土地储备决策方法的实践基础。作为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论文对“S—s模型”、“净收益最大化模型”、“决策评价的效用函数标准”进行了探讨,并确定了以储备量与供给量决策为主线的决策思路与分析框架。 第四部分包括第4、5、6章,是关于不同制度环境下决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论文把“效用函数最大化”作为决策的价值评价标准,分别对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Ⅰ型、市场主导Ⅱ型的决策约束条件进行了分析。我们将确定性条件下土地储备决策看作是不同约束条件下,政府如何选择最优土地储备量与供给量,以满足其土地储备效用函数最大化。对于信息不完全的情形,我们根据外生变量信息的差异分为3类,用各种外生变量取值的后验概率分布来描述土地储备决策的不确定性,得到受约束的期望效用最大化条件下的土地储备决策模型。 第五部分包括论文第7章,是论文的实证部分。我们选取武汉市中心城区土地储备决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决策过程与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1) 同时加大土地储备量与供给量,是当前土地储备工作的努力目标。(2) 进一步扩大土地招拍挂范围,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是今后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改进的主要方向。(3) “作为管理者的政府”与“作为土地经营者的政府”可以有效分开,土地储备公司完全市场化运作是否能达到政府土地储备目标,取决于机制设计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