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尽管前列腺癌的治疗措施已取得进展,但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仍令人不满意。随着对肿瘤炎症微环境的深入了解,炎症与癌症之间的相关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不仅取决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还取决于肿瘤的微环境,尤其是各种炎症因子的相互作用。炎症反应通过刺激或抑制肿瘤细胞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证实,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已成为许多肿瘤的进展和预后指标。本研究旨在初步分析PLR与前列腺癌患者肿瘤分期、Gleason评分、恶性程度以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术前PLR对前列腺癌患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首例确诊的312名前列腺癌患者,其中98名患者接受了前列腺癌根治术,其余214名患者接受了内分泌治疗或放化疗,所有患者均行B超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收集患者年龄、术前血清PSA、术前血常规、术前MR检查、骨扫描结果、穿刺病理以及随访情况等临床资料,计算出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绘制ROC曲线确定PLR最佳临界值为146.9,根据最佳临界值将前列腺癌患者分为高PLR组和低PLR组。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资料差异,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进行了常规的定期电话随访。最后一次随访时间为2018年12月。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定义为从治疗日期开始到因任何原因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截止的时间。结果1.PLR升高的前列腺癌患者倾向于拥有更多与进展风险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高龄,Gleason评分高、血清PSA水平高、肿瘤TNM分期晚、危险度高以及器官受累程度重。2.根据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在总生存率(OS)方面,低PLR组患者明显高于高PLR组(p<0.05)。3.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术前PLR和Gleason评分是影响前列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p=0.003和p=0.023),而年龄和血清PSA水平都不是影响前列腺癌预后的因素。结论术前PLR与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呈明显相关性,在前列腺癌患者中,PLR越高,提示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越晚,预后越差。PLR是前列腺癌患者随访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前列腺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