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乳腺癌是临床常见女性恶性肿瘤,大部分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随地域和年龄分布不同,乳腺癌的发病率也不尽不同,我国属于乳腺癌的低发病区,但随着我国对乳腺癌的普查和诊疗力度加大,人民生活环境改变,就诊意识增强,乳腺癌的年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乳腺癌已经是女性恶性肿瘤中的首位。乳腺癌的发生和年龄有很大关系,绝经期即45~50岁之间是乳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大约年龄每增长10~20岁该病发病率就上升一倍,绝经期后上升则相对较慢。乳腺癌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多阶段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但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确定。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肿瘤的研究逐步深入,发现肿瘤的发生实际上是一个多基因多环节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
现有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type-I recepor IGF-I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e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都和乳腺癌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对它们在乳腺癌形成过程中的影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IGF-IR)是一种由2个α,β亚单位组成的酪氨酸激酶跨膜蛋白受体,其中α亚单位存在于细胞膜外,β亚单位跨膜存在,α亚单位可与其配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结合,导致β亚单位的磷酸化,然后将信号转导细胞内,调节IGF-I的生理生化功能,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分裂增殖、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恶变等。目前已经有实验研究发现了IGF-IR在结肠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组织中都呈现高表达。Surmacz E等经过多年实验研究报道,IGF-IR的表达水平在乳腺癌细胞中明显高于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是DNA聚合酶δ的辅助蛋白,是真核细胞DNA合成所必需的一种酸性核蛋白,直接参与细胞增殖过程中的DNA复制,其合成、表达与细胞周期有关,PCNA的含量的变化与DNA的合成过程一致,其表达程度能较客观地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是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常用指标。PCNA作为一种细胞增殖的上调因子,通过与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结合而促进细胞的增殖。对肿瘤良恶性的区分、恶性程度的确定及预兆等方面有很大意义。大多数学者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它在预测肿瘤预后的价值,而其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却很少有报道。对于联合检测IGF-IR和PC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联合分析其相关性目前还尚未见报道。正是因为如此,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IGF-IR和PCNA的表达,综合分析它们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是否有相关性,另外本实验结合良恶性肿瘤的病理学指标比如:病理类型、分级、肿块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分析肿瘤与IGF-IR和PCNA的关系,从而研究将IGF-IR和PCNA作为乳腺癌分子诊断指标的可能性。
材料和方法: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华北石油总医院病理科2009年11月至2011年2月外科手术切除的47例乳腺癌组织,40例乳腺纤维腺瘤中IGF-IR和PCNA的表达情况,并结合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肿瘤的大小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IGF-IR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85.1%,在乳腺纤维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42.5%,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和无关(P>0.05);PCNA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74.5%,在乳腺纤维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32.5%,乳腺癌中腋窝有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明显比无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要高(P<0.05),并随肿瘤分级的升高而逐渐上升趋势,其中I级和III级、II级和Ⅲ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与Ⅱ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 PCNA的表达与肿块大小,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无关(均P>0.05); IGF-IR和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有协同相关性(P<0.05)。
结论:由此可见,IGF-IR和PCNA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有可能成为临床上对乳腺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而且IGF-IR和PCNA在乳腺癌的发生中可能有相互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