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原》(The Waste Land,1922)作为艾略特的代表作,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巨大轰动。作为现在主义诗歌的一座里程碑,《荒原》不单向读者展示了现代文明的堕落与退化,同时还反映了诗人作为现代荒原人心中的痛苦与绝望。I. A.理查兹曾高度评价《荒原》:描绘了战后社会的荒芜、不确定性、了无生机、徒劳无望,渴望被生命之水灌溉却不得。埃蒙德则认为在《荒原》碎片化和不规则性后面隐藏着统一完整的象征。近年来,国内外对艾略特的研究带来了不同的启发和灵感。很多学者都曾对艾略特的个人生活和《荒原》的创作进行过讨论,也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但至今还没有针对艾略特悖论式的创作手法与表达做出过系统的分析,所以本文将从诗人悖论艺术的形成,在《荒原》中的体现,及这种创作手法所产生的意义对《荒原》进行探索分析。 本文首先对艾略特悖论式思考进行追根溯源,发现正是诗人个人生活中的绝望与痛苦造就了诗人独特的诗歌表达方式。同时,战后世界的混乱与堕落也是诗人悖论表达的一个成因。只有通过非个人的表达才能客观的呈现现代荒原人包括诗人自己的“遭遇”,才能最终解救诗人和现代荒原人。其次,分析了《荒原》中“死亡”和“时间”两个悖论主题,同时针对诗歌通过碎片化表达统一性这一结构悖论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对《荒原》中悖论艺术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分别从同性恋、女性和大众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发现正是通过悖论艺术,诗人将这些敏感话题带到阳光下,让现代人都能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形成经验的统一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