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壁画看中国的宗教文化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herwa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的绘画艺术不仅拥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别开生面的艺术风格,也恰恰因为如此,绘画艺术成为中国艺术遗产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基于此,笔者就敦煌壁画中所蕴涵的宗教文化进行解读,在论述的过程中笔者从舞蹈璧画《飞天》和张大千《反弹琵琶》两部作品中对其蕴涵的宗教文化进行了剖析,旨在为进一步了解敦煌壁画中的宗教文化及其价值内涵做出一定的有益实践和研究探索。
  关键词:敦煌壁画 宗教文化 飞天 反弹琵琶
  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一 敦煌绘画及其艺术价值
  在当前,很多人都认为能够纳入中国传统绘画范围的绘画类型仅仅局限于明清时期的人物画、山水画以及花鸟画,敦煌艺术根本不能称之为绘画,恰恰相反,敦煌壁画获得不同阶层人群的认可,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它才是中国绘画中的重要内容,而那些人物画、山水画以及花鸟画仅仅占据绘画艺术中很少的比重。从这一角度来说,提高对敦煌壁画的认识实质上就是在提高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认识。
  先秦时期,中国绘画主要通过工艺美术和实用美术体现出来,春秋战国时期,绘画艺术从工艺美术中脱离出来,并发展为使用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特殊艺术形式,出土的楚国帛画《御龙人物》和《夔凤人物》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后世的绘画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绘画的表现方式以及题材在汉代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时期的作品真实、生动,宫殿绘画和墓室绘画最为著名。
  二 敦煌壁画蕴涵的宗教文化案例解析
  1 舞蹈壁画《千手观音》作品中的宗教意蕴
  《千手观音》是一部舞蹈作品,自出现在春晚舞台上,便迅速获得了人们的喜爱,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千手观音”也叫做千手千眼观世音,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并且与右胁侍,即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三人一起被人们尊称为“西方三圣”。菩萨体现在敦煌艺术中,集合了儒、释、道三家元素,充分体现出人们对信仰、美以及爱的一致追求,所以菩萨在中国人心中的宗教地位稳固,不可撼动。当中国引入佛教之后,中国由此出现四个最为熟知的菩萨,分别为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在梵语中,菩萨叫做“Bodhisattva”,音译就是“菩提萨埵”,如果采用意译的话,菩萨指的是追求道法的人。在佛教中,菩萨居于第二,主要充当信徒与佛之间桥梁的角色,帮助佛讲经说法,增强人们对佛的信服感。观音是最为深入人心的菩萨,是众多菩萨的代表,中国佛教中的菩萨信仰主要就是以观音为中心。
  观音菩萨其实应该被称作“观世音”,只是在唐朝时期为了避讳太宗皇帝名讳,便将中间一个字去掉,简称为“观音”。在敦煌莫高窟中,菩萨的数量占据很大的比重,因此他们的名字很不容易辨别。再加上这些菩萨的塑像往往不涉及具体的故事,也没有一定的佛经做依据,所以这些菩萨塑像在创作手法上更加开放、灵活,掺杂了艺术家们对美的独特感悟,所以它们的艺术气息更加浓厚,美感更加深刻。观音菩萨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典范性,在佛教中是一个具有充足人文感情的形象,天下众生,凡是遇到困难,只要念她的名字,它就会立刻把众生从苦难中解救出来。恰恰因为这一点,观音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东方的维纳斯”,从另一角度来看,这种说法也能够体现出人们在美学上的一种表达。在中国人的心中,观音菩萨身上同时能够体现多重角色,如母亲、美神以及佛等,所以菩萨是中国人的救世主。敦煌壁画把中国人的这种心理深刻地反映出来,所以菩萨一般被人们塑造成美神,观音菩萨尤其如此,她的形象不仅能够体现希腊艺术中的“对偶倒列”,更主要的是通过展示自己柔美的肢体,向人们传达生命和力量。
  无论是现代舞蹈《千手观音》,还是敦煌壁画,我们都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这一艺术形象的认可和追求。不管是展现优美身姿的舞动观音,还是一动不动呆在画中静坐的观音,都体现出我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在佛教中,人们陷于困难时要心态平和,只有忘却苦难,才能换得自身的解脱,表演《千手观音》的舞蹈演员全部为聋哑人,她们在表演时自然流露出的平和与恬静正好与佛教中的精神相符。这一点也触动了观众心底最敏感的神经,《千手观音》启发人们如何来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即佛教所要求的用平和、恬静的心态去看待苦难,忘却苦难所带来的痛苦,求得自身的解脱。
  2 油画《反弹琵琶》蕴涵的宗教文化
  张大千是中国著名的画家,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曾经远赴敦煌,专门对莫高窟中的壁画进行了编号,而他也是最早做这一工作的人。他在敦煌长达两年半,在这期间他共临摹260幅北魏、隋唐、五代壁画,最为著名的是《反弹琵琶》和《观无量寿经变》两幅作品。
  “反弹琵琶”形象十分经典,塑造的是敦煌壁画中的天宫乐伎形象,该形象不仅能够体现传统的民族文化,也能够体现丰富的多元文化,是众多艺术家所塑造的美神之一。根据佛经记载,天宫乐伎指的是在佛国中所有进行乐舞活动的人,不仅包括菩萨,还包括神众。在敦煌壁画中,天宫乐伎形象质朴,动作与神态各不相同,有的手持彩带,有的手持乐器,还有的扭动身体,貌似正在跳舞。“反弹琵琶”形象出现次数很多,中唐112窟中的作品最为出色,这一点根据张大千的临摹作品可以体现出来。乐伎菩萨一副十分专注的表情,姿态优美,全身体现出较强的动感,只见她左手高高扬起按动琴弦,而右手反抬起来拨动琴弦,腰肢纤细,胸部丰满,再加上充满质感的臀部,一起组成绝美的三围曲线。她的左足踏地,右足上缩反弹,大脚趾和足弓仿佛也在跳动,使欣赏者充分感受到了舞者的魅力。壁画中的线条与色彩搭配和谐,整幅作品充满了跃动与音律,为人们塑造出一个鲜明的宫廷舞伎形象。
  在敦煌壁画中,伎乐菩萨主要是愉佛,她能够展现出了佛国的宁静,没有纷争,使众生向往西方的极乐世界,可是在后世的临摹作品中,伎乐菩萨增添了灵动的气息,更具有生命力。根据舞剧中的英娘形象来分析,她双手反持琵琶,别在身后,刚刚还在“骤雨狂泻”,突然之间又“轻捻慢拢”,舞者通过展现跳、卧等各种姿势,将壁画中的形象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为人们塑造出独特的壁画形象。总而言之,她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相符合,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体现出人们对自由和美的追求,同时她完美地展现出大自然,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层次。   三 敦煌壁画作品传递的普世价值
  宗教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观点,举例来说,佛教中的“般若无知”的知识论、“涅槃佛性论”或“觉悟成佛”的人生论和“缘起性空”的宇宙生成论;道教中的道与心、生与气四个因素是组成道教哲学最关键的内容。
  1 佛学宗教文化价值的内涵——慈悲心的宗教观
  在佛教思想中,最关键的内容是慈悲精神,也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精神,这是佛教的根本内容。梵语中的Maitri-Karuna指的就是慈悲,“慈”指的是为众生提供快乐的机会,“悲”指的是消除众生痛苦,二者合在一起被称为慈悲。当一个人只有在亲身体验到自身痛苦时才最有可能体会他人所经受的痛苦,这样就会不自觉地形成一种悲情,进而延伸为对他人的感情,最后实现对天下众生怀有平等的慈爱之情。可见,慈与悲具有很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所以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佛教公平精神。
  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与源于哲学的“慈悲观”是互相统一的,所以原生的敦煌艺术和再生敦煌艺术都能够深刻体现出慈悲内涵,凡是涉及到佛或者菩萨的内容一定会蕴含着慈悲精神。在原生敦煌艺术中,有不少故事展现了佛在具有一定修为之前拥有一种舍己为人、悲天悯人的慈悲精神,佛的慈悲行为,目的是在劝诫众多信徒应该多做善事,拯救他人脱离苦难,如“割肉贸鸽”以及“舍身饲虎”等都能体现这一点;再生敦煌艺术中的代表作是《千手观音》,演员通过不断变换自己的姿势,非常形象地刻画出菩萨造福人间,普度众生的美好形象,使观音菩萨在中国人的心中产生强烈的碰撞和认同。无论是佛还是菩萨都显示出浓厚的慈悲情怀,而他们也因此带有很深的人情味,使中国人心中产生被人关爱的感觉。
  在古时,人们争相膜拜佛菩萨,众多信徒坚守自己的菩萨信仰,从而不断接受慈悲精神的熏陶。在现代社会中,再生的敦煌艺术尽管无法重现过去人们对佛菩萨的尊崇,可是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慈悲精神却源源不断,在这样的影响之下,现代人才能够去救助他人、奉献社会,最终实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人们能够从慈悲精神中找到一种尊重生命的价值理念,进而形成一种超越宗教、种族和国界的博爱精神,最终为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人们从佛的慈悲精神中能够形成尊重一切生命的意识,自觉同破坏自然界平衡的行为作斗争,使国民经济实现顺利、健康发展。这些内容不但显示出慈悲精神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指导意义,还能够体现出宗教意蕴的回归,使敦煌艺术再现旺盛的生命力。
  2 人类精神逐梦一生的解脱——自由梦的宗教观
  人类精神上升到一定程度就成为了艺术,中国人对自由的强烈追求上升为敦煌艺术中的飞天形象。纵观一系列的敦煌再生作品,飞天形象出现频率最高。飞天最早起源于印度的带翼天神,即提婆,后来传入中国之后,吸收了中国中原地区的羽人元素,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带有抽象意义的文化符号,飞天蕴含着中国人证明自己生存价值的涵义。敦煌飞天后来又被加上老庄哲学、玄学、般若学以及禅宗学等多种深层的含义,于是进一步向哲学化和抽象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发展成为中国人追求自由精神的体现。
  在印度的提婆时期,飞天形象能够借助于天鹅、孔雀或者马车等物质飞翔。起初,印度的飞天形象大部分是男性,后出现于中国的新疆地区,再到敦煌地区,进而又传到中原地区。飞天在中原地区接受了深刻的南朝文化的熏陶,继而又对敦煌的飞天产生了影响。至于南朝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飞天的发展,主要是由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十分混乱,人民生活痛苦,可是与此同时,这一时代的精神最富有、热情,并充满旺盛的生命力。玄学自诞生之初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发展到东晋时期,玄学与佛学之间的结合逐渐加深。庄子注重“养生”和“情”,重点思考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关联,这一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般若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
  从实质来看,般若属于一种超人的智慧,在佛教观点中,如果能将一切看得很平淡就会达到“涅槃”的境界,这种观点被人们广泛接受。发展到后来的禅宗学,认为佛存留在人们的心间,于是,人们普遍开始追求顿悟成佛的观点,这种现象在知识分子以及士大夫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综上所述,敦煌飞天经过庄子哲学、玄学的洗礼,后来又经过般若学、禅宗学说的熏陶,它的形象向着更加抽象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它逐渐演化成为可以自由飞翔的人体形象,这些作品形象衣带飘飘,已经丝毫没有印度提婆时期的厚重感,这说明中国人精神上的负担逐渐减轻,艺术形象更加灵动、完美。
  四 结语
  敦煌艺术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不仅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蕴含有其他国家的艺术元素,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内容多样,大致分为地域、历史、风格和内容四个方面。
  总之,无论是在文化层面还是历史层面,敦煌艺术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标志着中古时期所取得的最高文化成就,也证明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最高点。在敦煌艺术发展中,关于再生艺术的研究是针对另一角度而言的,这也体现了人们对某一文化价值和意义的再思考。
  参考文献:
  [1] 时宏宇:《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 窦薛霖:《解读敦煌壁画中地毯的纹饰特点》,《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2期。
  [3] 陆敬国:《浅论敦煌壁画中西域绘画特点与汉画风格的融合》,《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4] 徐建融:《张大千与敦煌壁画》,《国画家》,2011年第4期。
  [5] 张孜江:《馆藏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修复及其艺术初探》,《中国文物报》,2011年1月28日。
  [6] 马丽、王寒青:《浅谈敦煌壁画飞天的艺术美》,《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作者简介:虞锋波,男,1976—,江西鄱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设计学,工作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词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词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它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词汇学习也一直是让学习者感到头疼的问题。因此,不少中外研究者开始
汉画像是汉代美术作品的典型形式,其图像神秘诡谲,题材丰富多变,其中有许多人面兽身的神怪形象,令今天的人感到怪异。“九头人面兽”形象就是其中一种。这类图像集中出现在鲁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流的复杂工具。学习语言是一个缓慢、艰苦的过程,特别是词汇的学习。学习英语的第一步就是记住英语单词,这是一种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正确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