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量是教育永恒的评判标准和最终目标。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式向大众式的转变,质量评估变得越来越受研宄者们的关注。当前有关研宄生质量的研究可以分为3类: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估,对研究生培养单位质量的评估,和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纵览相关文献,本文发现早期的研宄以对研宄生教育质量的评估和对研宄生培养单位的评估为主,忽视了研宄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其中对外语学术型硕士研宄生个体培养质量的研究鲜有。基于外语学术型硕士研宂生的特点,本研宄将以内适性质量观、外适性质量观、目标达成观和绩效观这四种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质量观理论为基础,探讨外语学术型硕士研宄生个体培养质量的构成要素及评估标准,并据此建立外语学术型硕士研宂生个体培养质量模型和评估量表,为外语学术型研宄生教育提供参考与启迪。基于前人研宄,本文初步构建了外语学术型硕士生的个体培养质量模型。该模型主张从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2方面对外语学术型硕士生的个体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其中外语学术型硕士生应具有的现实能力主要包括外语基础能力、外语学术能力、学术心理特质能力、外语教学能力和高素质公民一般能力,潜在能力主要包括外语学术潜在能力以及生涯自我实现能力。该模型共包含40个一阶因子,21个二阶因子,以及7个三阶因子。基于该模型,本文初步构建了外语学术型硕士生的个体培养质量评估量表。该量表共有125道题,其中反向题30道。该量表首先在四川外国语大学研一、研二和研三90名外语学术型硕士研宄生中进行小规模的预测。运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信、效度及区分度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对模型和量表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并得出修改后的模型和评估量表。新的模型共包含38个一阶因子,20个二阶因子,以及5个三阶因子。新模型在因子数量上及项目的划分上比修改前的模型更合理。修改后的量表在全国12所大学13个专业的243名外语学术型硕士研宂生中进行大规模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新的模型和评估量表具有更高的信、效度及区分度,可以大规模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