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根据国家卫生法规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的要求,探索适合我国现行护理服务模式的护理工作量测量项目框架,为准确测算现行护理服务模式下的护理工作量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探索影响患者每日所需护理工时的主要因素,并依此作为患者分类指标,为科学预测护理工时和人力需求提供依据;设计开发护理人力动态配置软件,为实现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动态性及便捷性奠定基础。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会议法建立《护理工作量测量项目框架》条目池,采用两轮Delphi法对15名专家进行函询,形成《护理工作量测量项目框架》,以随机抽样和目的抽样法在某三级医院抽取四个科室,采用工时测量法对四个科室患者进行为期28天的护理工时测量。采用百分比描述患者护理等级、ADL等级(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病情严重程度、手术类型等定性资料;采用xs、中位数描述不同护理等级、ADL等级、病情严重程度、手术类型的患者每日所需直接护理工时结果的定量;采用Kruskal-Wallis和Nemenyi检验对同一科室护理等级、ADL等级、病情严重程度、手术类型患者进行每日所需直接护理工时比较;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科室每日所需直接护理工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确定患者分类的主要因素;建立不同类别患者每日所需直接护理工时和病区患者每日间接护理工时查询表,作为软件开发的时间模块;将病区患者每日所需护理总工时与护士每日可提供护理工时进行护理人力生产力NMP(Nursing Manpower Productivity,NMP)分析,设置护理人力配置过度和不足的预警区间,以此作为护理人力动态调配的依据;应用ASP.NET技术进行护理人力动态调配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研究结果:1、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确定了护理工作量测量项目框架,包括直接护理项目5个维度:护理评估、基础护理、治疗性护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专科护理;间接护理项目5个维度:护理文书、病区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教学、治疗前准备。共包括96项直接护理项目和19项间接护理项目;2、基于护理工作量测量项目框架确定的操作项目,对4个科室患者进行了4988例次直接护理工时和间接护理工时的测量。经单因素分析得出患者护理等级、ADL等级、病情严重程度、手术类型均会对患者每日所需直接护理工时产生影响;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神经内科患者、消化内科患者、神经外科术前患者、普通外科术前患者直接护理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护理等级、ADL等级、病情严重程度,神经外科术后患者、普通外科术后患者每日所需直接护理工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ADL等级和病情严重程度;手术类型未纳入回归方程,故不作为患者每日所需直接护理工时的主要影响因素;3、按照不同病区护理工作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将患者进行分类,建立各病区不同类类患者每日所需直接护理工时查询表和病区患者每日所需间接护理工时查询表,将病区患者每日所需护理总工时与护士可提供每日护理工时相比,得出护理人力生产力NMP,NMP≤0.95为绿色预警,提示人员有富余,可以撤相应的排班;0.95<NMP<1.05为相对平衡状态,可暂不调整;1.05≤NMP≤1.1为蓝色预警,提示护理人力轻度不足,由护士长在本科室内调整;1.1<NMP≤1.2为黄色预警,提示护理人力中度不足,由总护士长在片内调整,NMP>1.2为红色预警,提示护理人力重度不足,由护理部从全院层面进行调配。4、基于各类护理工时查询表的建立和预警区间的设置,设计开发护理人力动态调配软件,包括制定动态配置流程、拟定软件技术方案、构建软件模块组成,为护理人力资源动态配置实现提供了途径和方法。研究结论:1、基于专家咨询构建的《护理工作量测量项目框架》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及实用性,可作为护理工作量测定的有效工具;2、患者护理等级、ADL等级、病情严重程度这三个因素是影响患者分类的主要因素,可以精准的预测患者需求和护理人力需求;3、护理人力生产力实时提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饱和情况,并作出相应的预警,为动态调配护理人力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4、护理人力资源动态调配软件的开发可以实现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动态性及便捷性,从而提高护理管理效率和护理人力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