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以降,典型报道的讨论热潮退去跌入低谷。在对“如山”的典型报道文献梳理之后,笔者认为众研究对典型报道深层结构--内在生产机制挖掘尚不够。
目前关于典型报道的研究呈现的特点有:多实务,少理论;多描述,少剖析;多演绎,少归纳;多宏观,少微观;多一维认同,少多维批判反思。
本文认为,“典型报道”只被作为一种报道方式时,研究多仍会继续写作方式创新方面的“外围”的探讨,而其“内里”的运行机制认识则仍会继续被漠视。然典型报道一直被“尊”为“中国特色”,其何“特”之有?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过去、现在、将来怎样?之类的问题似乎更受关注。概念的本质由定义来传达。于是论文研究首先就从典型报道的定义开始。对包括“目前,中国新闻界普通可以接受的”典型的定义即“同类事物或人物中具有代表性的个别事物或人物”的考察中发现,典型报道在定义和我们对典型报道的理解两方面差别较大,这是笔者认为典型报道已有研究尚不充分的始点。
随后,在笔者重走“苏联主义”和“毛泽东主义”1两条传统线路时,“增开”了福柯话语分析理论至中国新闻界“交流访问”的“列车”。在混成性理念、批判性立场、在地化的福柯话语分析视角三个维度的支持下,我们获得了典型报道的新思想。在对典型的“力”的释放特征、典型报道的“公开读本”和“隐性读本”等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之上,将典型作为国家的象征资源这一深层结构及其文化和价值意义、生生不息的生命动力揭示了出来。同时,典型的规训力量与象征化的关联,深刻展现了“政府搭台媒体唱戏”等那些安静却不平常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