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数据中心的能耗优化调度问题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kua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云计算市场规模的增长,云数据中心的数量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张,为了维持它们正常运行所引发能耗问题日益突出。高能耗不仅会导致云服务提供商投资回报率的降低,也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引发环境问题,因此受到了云服务商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降低能耗成本是建设下一代绿色云数据中心面临的重要挑战,已成为云计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主机的资源利用率低是导致云数据中心能耗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虚拟化技术的基础上,合理地部署和使用虚拟计算单元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主要通过工作流任务调度和主机资源调度两种途径实现。它们分别完成工作流中的任务到主机上的虚拟计算单元的映射和按照虚拟计算单元的资源需求对它们进行部署和动态管理。本文面向虚拟机架构和在虚拟机上部署容器的双层虚拟化架构两种云数据中心,对两种途径分别展开研究。具体的工作如下:(1)对于以能耗优化为目标的工作流任务调度,以云计算中常见的有截止时间约束的工作流为调度对象。首先,构建了云数据中心模型和工作流模型。然后,将调度过程分为时间利用率最大化调度(Time Utilization Maximization Scheduling,TUMS)和运行时间压缩(Running Time Compression,RTC)两个阶段,给出了分别适用于两种云数据中心的TUMS-RTC和TUMS*-RTC*算法。算法在最小化使用的虚拟机和主机数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缩短它们工作时间,从而实现降低能耗的目标,而且同时保证了用户给定的截止时间要求。最后,使用大量特征可控的随机工作流作为实验数据,采用仿真实验的方式对两个算法进行了性能测试。TUMS-RTC在虚拟机数量减少率和能耗节省率上优于对比算法。TUMS*-RTC*相较于对比算法在资源利用率、虚拟机数量减少率和能耗节省率上都有明显的提升。另外,实验证明它们适用于大规模、高并行的云计算工作流。(2)对于以能耗优化为目标的虚拟机云数据中心的主机资源调度,提出了一种能耗和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感知的虚拟机动态整合算法,包括解决动态整合中三个子问题的方法。第一,过载主机检测使用动态独立饱和阈值(Dynamic Independent Saturation Threshold,DIST)方法,提出了饱和阈值、饱和状态和饱和度的概念,首先计算饱和阈值并判定主机是否为饱和状态,然后根据饱和度的变化趋势判定饱和主机是否过载。第二,低负载主机检测使用组合权值优先级(Combined Weight Priority,CWP)方法,提出了调整后的主机资源占用率作为候选主机的排序指标,不仅综合考虑了主机的多种属性,还利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加入了预测。第三,待迁移虚拟机选择使用最小化迁移的数量和成本(Minimize Number and Cost of Migrations,MNCM)方法,提出了虚拟机资源占用量作为选择指标,同时考虑了虚拟机当前的CPU使用情况和未来的CPU需求增长空间。实验使用真实工作负载跟踪数据集,在CloudSim仿真平台上与现有的五种相关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DIST/CWP/MNCM的性能优于对比的算法,在SLA指标与能耗上均有明显的改善。(3)对于以能耗优化为目标的双层虚拟化云数据中心的主机资源调度,首先,构建了更接近于实际公有容器云场景的云数据中心工作模型。然后,提出了一个能耗感知的主机资源管理框架,包括初始化静态放置(Initialized Static Placement,ISP)和运行时动态整合(Runtime Dynamic Consolidation,RDC)两个算法。ISP是包括容器到虚拟机的放置和虚拟机到主机的放置的双层调度算法,分别使用基于负载均衡的轮流放置方法和双边匹配方法实现。RDC包含四个方法实现了容器动态整合,利用动态整合的方法在初始放置方案的基础上动态调整,使用最少的主机满足容器的实时资源需求。最后,在ContainerCloudSim仿真平台上使用真实工作负载跟踪数据集进行了实验。与相关算法相比,两个算法在主机资源利用率和活动主机数量都有更好的表现。同时,RDC能够很好地控制容器迁移次数和SLA指标。框架在总体上达到了很好的节能效果。针对云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上述工作从降低主机能耗入手,面向两种当前主流架构的云数据中心,提出了有效的工作流任务和主机资源调度算法。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主机资源利用率,最小化活动主机的数量,实现了降低能耗的预期目标。
其他文献
Scott空间是指完备格带有Scott拓扑的拓扑空间(后来Scott拓扑也定义在dcpo上,更一般地,定义在一般偏序集上).一般情况下,Scott空间是T0的而不是T1的,起初由于Scott空间在分离性上太弱了而不能引起拓扑学家的关注.然而随着A.Edalat和R.Heckmann证明的每一个完备度量空间都可以同胚于一个带着Scott拓扑的domain的极大点空间这一结果的出现,人们开始把焦点放在
学位
锂离子电池在过去二十年中已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具有稳定性高,安全,无记忆效应,环境友好和能量密度高等独特性能。电解液在高能量密度锂电池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是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还有安全性和容量。六氟磷酸锂(LiPF6)是商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使用最广泛的锂盐。然而,它对水分非常敏感并且易于热分解。LiPF6的这些固有问题不能通过向电解液中添加剂添加剂而完全解决。因此,对于锂离子电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我国新型自主创新的CRTS III型板式无砟轨道近年来在工程实际中得到了迅速推广,而路基作为轨道结构的基础,高速铁路对路基的动力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对路基动力特性的研究中如何合理地确定列车动荷载也是较为关键的一环,列车荷载的准确模拟是后续计算结果科学合理的重要前提。因此,如何合理准确地处理列车高速移动荷载及科学地开展对CRTS III型板式无砟轨道路基系统
负载型贵金属纳米簇在许多重要的催化反应中具有高效的催化性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在微观甚至原子尺度上实现对纳米催化剂的直接观测和精准调控,从而明确在真实催化反应条件下决定反应性能的根本因素。通过对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元素组成、载体性质、表面配位环境等的优化可以调控催化剂的电子结构,从而改变其化学性质,实现催化反应性能的突破。本论文拟通过对负载型贵金属纳米簇催化剂载体性质、表面配位环境、金属组成
小半径曲线是铁路线路薄弱环节,列车在小半径曲线上运行时,由于轮轨动力作用导致轮轨磨耗严重的同时也降低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国内外对列车小半径曲线运行安全性及轮缘异常磨耗问题缺少系统的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根据实际工程问题中小半径曲线线路参数对列车曲线通过性能及轮缘磨耗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我国小半径曲线线路参数设计标准并结合CRH6A型动车构造特点和主要技术参数,利用SI
本文的滚转飞行器主要是围绕课题项目旋转制导弹药进行研究的。旋转制导弹药的姿态参数测量一直是旋转制导的研究重点,它是评定旋转制导综合性能和提高制导精度的重要依据。面对旋转制导弹药及其内部零部件小型化、制导精密化的高要求,突破惯性测量系统小型化和精密化的技术瓶颈成为关键。目前,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惯性测量系统中的小体积陀螺仪关键器件处于国产量程小、精度较低、高端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创新和管理能力对坦桑尼亚商业银行的智力资本和可持续竞争优势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者认为,创新是这种关系的中介,而智力资本和管理能力的结合则带来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该研究建立在以下四个理论的基础上:资源基础观、知识基础观、资源编排和创新扩散理论。方法调查方法是以从坦桑尼亚的127家商业银行收集数据。收集的数据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首先,使用探究性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进
随着我国高速列车的迅速发展,列车运营速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幅员辽阔,线路结构差异较大,高速铁路线路中存在路堤、高架桥、隧道等特殊路况。横风环境下特殊运行路况对高速列车的气动安全性产生较大的影响,现有的大多研究对比分析了路堤、峡谷、隧道等特殊路况下的气动性能差异。由于在横风环境下高速列车运行在复线路堤背风侧时其气动安全性较低,给列车运行安全带来潜在的威胁。因此,本文详细探究了高速列车在不同高度的复线路
随着高速铁路列车速度的不断提升,黏着系数控制问题日益凸显,开展关于黏着系数控制的一系列研究尤为重要。轮轨黏着系数异常不仅会在列车运行过程中产生异常振动,还会降低列车运行的平稳性。车轮在牵引或制动的过程中,如果黏着系数过小将导致车轮空转,易造成车轮与钢轨擦伤,严重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结合以上背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针对磨耗车轮异常振动问题,建立基于圆弧-半径的数学模型,利用GA-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