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底框砌体结构地震倒塌模式及其废墟结构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jackywa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典型底框砌体结构的地震倒塌模式,获得对于底框砌体结构类建筑废墟内人员存活空间分布规律及该类废墟应急搜救中的安全性问题的系统认识,本文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大地震中底框砌体结构及其废墟的震害特征,设计制作了两个不同翼墙底框砌体结构缩尺模型,完成了其地震模拟振动台倒塌试验。采用ANSYS有限元显式动力分析方法,分别完成了两个试验模型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其倒塌数值模拟,综合对比分析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初步给出了典型砌体结构废墟内人员的存活空间分布规律,基于废墟结构安全分析建议了应急搜救的基本原则。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分述如下:1.通过文献研究及实际震害总结分析,初步获得了对于底框砌体结构破坏模式及其倒塌废墟结构特征的较全面认识,对于底框砌体结构破坏模式与其层间刚度比的关系认识更加深入。2.按是否设置翼墙设计制作了层间刚度比不同的两个底框砌体结构模型,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了不同翼墙布置方案的两个模型在不同破坏阶段的动力特性与地震响应的差别,重点分析了两个模型的破坏过程与倒塌模式的差别。3.采用显示有限元动力分析方法,按地震模拟试验工况完成了两个模型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较好地解决了底框结构倒塌破坏模拟过程中的单元失效与接触问题,对比分析数值模拟和振动台试验结果,交互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合理性。4.较细致地研究了两个模型地震模拟试验倒塌后的废墟结构特征,结合倒塌数值模拟结果及实际震害观察,讨论了底框砌体结构类废墟内可能存在的人员存活空间分布规律,总结给出了针对该类结构废墟的地震现场应急救援所应遵循的安全性评估原则。
其他文献
由于一大批建于上世纪初的优秀保护性建筑、一些中小型桥梁以及一些老工业厂房的混凝土由于超期服役下的阳光暴晒、潮湿冻融和酸碱腐蚀等环境因素和疲劳作用的影响,使其强度等
目前,城市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这一现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污水回用。但是,传统的污水回用处理技术存在着技术流程复杂、出水水质不稳定、容
学位
  本文主要围绕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一期工程提出的解决山区高速公路隧道修建的小净距问题展开,以依托工程作为实施背景,通过围岩弹塑性理论分析、数值仿真、模型试验、现场动
本课题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苏通大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2006BAG04801-3)下的子项目,本文以室外模型试验为基础,对超长大直径单桩、群桩承载性能进行了研究。开展的主要工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臭氧生物活性炭纤维工艺(O3-BACF)的研究才处于起始阶段,本文通过对比两工艺的试验研究来探讨臭氧结合常规处理阶段对水质指
学位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高层混凝土结构住宅体系—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盒式多筒结构体系。它符合我国落实循环经济三原则的要求和走自主创新的科技道路;而且盒式多筒结构的力学性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耗大量增加,特别是建筑耗能占社会总能耗比重较大,是能源节能的关键。而建筑外墙墙体的节能性能较差是我国建筑能耗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氏禾是一种新发现的铬超富集植物,为了使其得到资源化利用—修复水体和土壤,必须了解各生态因子对它生长的影响从而扩大生物量。对雁山、荔浦、桃花江三个李氏禾种群进行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