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176区块位于渤南洼陷南部渤南油田义176-渤深4断阶带,两条近东西向的主干大断裂贯穿全区,局部发育南北向的小断裂,构造整体呈“西北低、中间高、东南低”且向东北方向倾覆的鼻状构造。研究区目的层段为沙四上亚段三砂组、四砂组,控制面积49.8km2,累计埋深3200-4500米,完钻探井18口,均见到良好油气显示。
工区油藏为典型的砂砾岩油藏,具有非常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但沙四上亚段三、四砂组储层为典型的低孔-特低孔、超低渗-特低渗储层,存在着埋藏深、断层作用强、内幕结构复杂、储层空间展布规律认识不清等问题。本文以石油地质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研究了义176块沙四上亚段三、四砂组储层沉积微相、岩石学、成岩作用、物性及非均质性等特征,并对该储层进行分类与评价,指出了有利的勘探目标区,为油田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奠定重要的地质基础。
在岩心观察和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的基础上,采用分级控制、旋回-厚度对比与标志层结合的方法,应用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方法,对研究区18口井的沙四上亚段三砂组、四砂组进行精细的小层划分与对比,其中,三砂组共划分9个小层,各小层平均厚度在8.9m~14.3m之间;四砂组划分9个小层,各小层平均厚度在10.4m~15.3m之间。
采用石英、长石和岩屑含量平面展布、地震均方根振幅属性、砂组砂岩厚度变化、各小层砂岩、砾岩厚度变化、各小层砂岩、砾岩百分含量变化等多因素综合分析,认为三砂组的沉积物源主要是来自东北部的埕东凸起,次要物源来自东部的孤岛凸起;四砂组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南部的陈家庄凸起,次级物源是来自东北部的埕东凸起,三、四砂组物源方向不同表明沉积时期环境改变。
通过岩心观察及测井分析、粒度分析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等资料,对研究区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发现该区主要为一套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体系,其中,三砂组发育滨浅湖亚相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四砂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只有极少部分发育滨浅湖亚相,各亚相又相继发育多个微相。主要储集砂体为滨浅湖亚相中的滩坝砂体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通过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的分析,认为沙四上亚段三、四砂组分布较广的岩性类型均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其次为长石质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偏低,成岩作用研究发现沙四上亚段三、四砂组储层处于中成岩A阶段,主要经受压实、胶结、交代、溶解溶蚀等成岩作用。压实程度强-中等,致使碎屑颗粒多以点-线接触为主;胶结作用以粘土矿物胶结和碳酸盐胶结为主,交代作用主要为方解石交代岩屑、长石等不稳定矿物。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为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为建设性成岩作用,长石等不稳定矿物的淋滤作用在研究区比较常见,但溶蚀程度较弱,形成的次生孔隙较小。
储层岩石孔隙类型有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长石溶孔、岩屑溶孔、铸模孔、微裂缝等六种孔隙类型,其中原生粒间孔隙占主导地位。喉道类型主要为微喉道、弯片状喉道两种,不同微相孔隙结构差异很大,水下分流河道、滩坝砂孔隙结构最好,滩砂、席状砂孔隙结构次之,研究区整体储层渗透性很差。
在沉积特征、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等综合研究的基础之上讨论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发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研究区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碎屑颗粒中高含量的不稳定组分和压实作用大大降低原生孔隙体积,加之缺乏强烈的溶解溶蚀作用使得后期没有大量的次生孔隙补充进来,储层孔隙体积整体降低,导致储层致密化。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选用孔、渗、沉积微相、成岩相和砂厚等做定量表征参数综合评价储层,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Ⅰ类为最优储层,Ⅱ类次之,Ⅲ类为中等储层,Ⅳ类为差储层,水下分流河道、滩坝微相是Ⅰ类、Ⅱ类主要发育位置。综合比较分析发现四砂组储层整体要优于三砂组。
工区油藏受构造、岩性、物性差异的控制主要形成断块油气藏、复合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三种油藏类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对研究区目的层段有利储层发育区进行了预测,优选出32个有利成藏区块。
工区油藏为典型的砂砾岩油藏,具有非常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但沙四上亚段三、四砂组储层为典型的低孔-特低孔、超低渗-特低渗储层,存在着埋藏深、断层作用强、内幕结构复杂、储层空间展布规律认识不清等问题。本文以石油地质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研究了义176块沙四上亚段三、四砂组储层沉积微相、岩石学、成岩作用、物性及非均质性等特征,并对该储层进行分类与评价,指出了有利的勘探目标区,为油田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奠定重要的地质基础。
在岩心观察和测井资料综合解释的基础上,采用分级控制、旋回-厚度对比与标志层结合的方法,应用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方法,对研究区18口井的沙四上亚段三砂组、四砂组进行精细的小层划分与对比,其中,三砂组共划分9个小层,各小层平均厚度在8.9m~14.3m之间;四砂组划分9个小层,各小层平均厚度在10.4m~15.3m之间。
采用石英、长石和岩屑含量平面展布、地震均方根振幅属性、砂组砂岩厚度变化、各小层砂岩、砾岩厚度变化、各小层砂岩、砾岩百分含量变化等多因素综合分析,认为三砂组的沉积物源主要是来自东北部的埕东凸起,次要物源来自东部的孤岛凸起;四砂组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南部的陈家庄凸起,次级物源是来自东北部的埕东凸起,三、四砂组物源方向不同表明沉积时期环境改变。
通过岩心观察及测井分析、粒度分析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等资料,对研究区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发现该区主要为一套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体系,其中,三砂组发育滨浅湖亚相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四砂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只有极少部分发育滨浅湖亚相,各亚相又相继发育多个微相。主要储集砂体为滨浅湖亚相中的滩坝砂体和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通过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的分析,认为沙四上亚段三、四砂组分布较广的岩性类型均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其次为长石质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偏低,成岩作用研究发现沙四上亚段三、四砂组储层处于中成岩A阶段,主要经受压实、胶结、交代、溶解溶蚀等成岩作用。压实程度强-中等,致使碎屑颗粒多以点-线接触为主;胶结作用以粘土矿物胶结和碳酸盐胶结为主,交代作用主要为方解石交代岩屑、长石等不稳定矿物。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为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为建设性成岩作用,长石等不稳定矿物的淋滤作用在研究区比较常见,但溶蚀程度较弱,形成的次生孔隙较小。
储层岩石孔隙类型有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长石溶孔、岩屑溶孔、铸模孔、微裂缝等六种孔隙类型,其中原生粒间孔隙占主导地位。喉道类型主要为微喉道、弯片状喉道两种,不同微相孔隙结构差异很大,水下分流河道、滩坝砂孔隙结构最好,滩砂、席状砂孔隙结构次之,研究区整体储层渗透性很差。
在沉积特征、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等综合研究的基础之上讨论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发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研究区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碎屑颗粒中高含量的不稳定组分和压实作用大大降低原生孔隙体积,加之缺乏强烈的溶解溶蚀作用使得后期没有大量的次生孔隙补充进来,储层孔隙体积整体降低,导致储层致密化。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选用孔、渗、沉积微相、成岩相和砂厚等做定量表征参数综合评价储层,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Ⅰ类为最优储层,Ⅱ类次之,Ⅲ类为中等储层,Ⅳ类为差储层,水下分流河道、滩坝微相是Ⅰ类、Ⅱ类主要发育位置。综合比较分析发现四砂组储层整体要优于三砂组。
工区油藏受构造、岩性、物性差异的控制主要形成断块油气藏、复合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三种油藏类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对研究区目的层段有利储层发育区进行了预测,优选出32个有利成藏区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