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染色技术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_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染色技术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普通白光内镜组)和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NBI结合染色技术组)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例的内镜下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胃镜镜下诊断及病理诊断的结果,所收集病例的性别分布进行卡方检验,年龄分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采用卡方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结果:普通白光内镜组共5071例,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826(55.73%)人和2245(44.27%)人,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染色技术组共4680例,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572(54.96%)人和2108(45.04%)人。两组研究对象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通白光内镜组平均年龄63.8±11.9岁,男性平均65.1±11.2岁,女性平均岁;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染色技术组平均年龄岁,男性平均66.9±11.8岁,女性平均岁63.2±12.4。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通白光内镜组检出胃粘膜癌变为312例,检出率为6.15%,检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中重度非典型增生为33例,检出率为0.65%;两者联合检出345例,检出率为6.80%。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染色技术检出胃粘膜癌变为521例,检出率为11.13%,检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中重度非典型增生为52例,检出率为1.11%;两者联合检出573例,检出率为12.24%。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染色技术和普通白光内镜对胃粘膜癌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的检出率的比较有差异性,对二者联合检出率的比较有差异性,说明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染色技术检出胃粘膜癌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普通白光内镜,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染色技术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高于普通白光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近年来长链非编码RNAs(lnc RNAs)参与常见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主要根据Pub Med Plus检索获取相关资料,就近年来关于lnc RNAs参与调控消
<正>随着基层人民银行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业务、新系统的不断推出,同时新的风险隐患也在不断增加和变化,因此提升基层央行同级行政监察质效,发挥好再监督作用,切实
<正>定位误差的分析计算是设计机床夹具的重点内容,也是设计过程中的难点内容,特别是圆柱孔定位误差的分析计算尤为重要。因为生产中大量应用圆柱孔定位,但依据某些参考资料
实验目的:多胺是一种长链脂肪族化合物,通常我们说的多胺指的是腐胺(putrescine,Put)、精胺(spermine,spm)和精脒(亚精胺)(spermidine,spd)。多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大多数生命器
结直肠癌(CRC)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居国内恶性肿瘤第3位和第5位,在欧美发达国家则是仅次于肺癌发生的第2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公众的生命健康。尽管
这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持续增长的"三废"排放量、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的问题,这些都削弱了我国环境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过程中患者依从性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重庆地区“格列卫全球患者援助项目”(GIPAP)中已注册的151例临床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胃肠间
[目的]通过比较胃癌新辅助化疗前后CT影像一维测量、体积测量及密度测量的结果,探索上述3种方法对胃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浙江大
研究目的:CD147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中的一种跨膜糖蛋白,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CD147能促进恶性黑素瘤增殖、侵袭、转移和血管新生,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葡萄糖转运蛋白
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是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共同之处是表现出医学上无法或不能充分地用器质性发现解释的躯体症状。躯体化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