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某医学专科学校2015级大二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知晓率,口腔保健行为以及口腔健康状况,探讨口腔卫生知识及行为与学生口腔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可为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宣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考《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自行设计问卷,对某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5级大二2366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366份。参照WHO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随机抽取356名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结合问卷和口腔健康检查数据进行分析。应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录入,并进行逻辑纠错,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分析比较不同组间学生口腔卫生知识(包括龋病知识和牙周疾病知识)知晓率和口腔卫生行为发生情况的差异;建立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关键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生源地、自评家庭经济状况、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分析口腔卫生知识、行为和龋齿,牙龈炎发生的关联性,变量入选标准为P<0.05。结果1口腔卫生知识行为知晓率:90.1%的学生知道吸烟对牙齿有害,88%的学生知道龋齿可以预防,80.5%的学生知道牙龈出血不正常,只有41%的学生知道氟可以防龋,知道洗牙可以预防和治疗牙龈出血的有25.8%,19.2%的学生知道叩齿不属于口腔不良习惯。有76.5%的学生选择3个月换一次牙刷,有86.9%的学生每天刷牙次数≥2次,45.4%学生刷牙时间≥3分钟。95.8%的学生吃零食,44.9%的学生有单侧咀嚼的习惯;用过牙线的学生有19%,只有7.4%做过窝沟封闭,6.8%的学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2男女生口腔卫生知识知晓率的比较,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的刷牙行为比男生要好,而其它的口腔健康保健措施男生比女生要实施的比例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口腔卫生的不良习惯,男生比例比女生均要低。口腔健康行为和口腔卫生不良习惯(除了刷牙时间和餐后漱口),在男女生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系、临床医学系和药学系三系其中药学系的口腔卫生知识知晓率偏低,三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口腔健康行为和口腔不良习惯(除夜磨牙外),不同专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城市、县城、农村的学生在口腔卫生知晓率上接近,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不同生源地在牙线使用口腔定期检查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56.3%学生首选的治疗场所为口腔专科医院,48.4%的学生接受口腔治疗费用是500元以内;对于不愿意去医院就诊的原因36.6%是经费问题;45.1%学生最愿意接受的口腔知识的途径源自于口腔专业书籍。4 356名学生口腔检查情况结果显示:患龋率为32%。其中男生为30.8%,女生为32.5%。牙龈炎的患病率为29.5%。错畸形的比例为26.1%,男生患病率为35.5%,女生患病率为23%。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龋病是危害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和不能预防牙周疾病的方法两种因素对龋齿发病有影响,是否使用漱口水和是否洗牙对牙龈炎的患病率有影响。结论医学专科学校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的掌握存在不均衡性,男生和药学系学生知识较薄弱。口腔龋病患病率较高,口腔保健意识较差,口腔不良习惯较多,缺乏专业指导,需开设口腔教育课程,加强口腔卫生指导,提高口腔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水平,促进口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