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勘察和采样测试,运用古流及重矿物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和构造年热代学等多种分析方法,综合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新生代的主要构造事件及其峰值年龄序列和差异隆升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早期(原生)成藏和后期(次生)成藏的可能时段,以及关键构造事件与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的关系。(1)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侏罗纪的物源方向主要来自盆地北部阴山隆起,东部吕梁山并未隆起提供物源,物源环境演变一定程度上指示晚古生代-侏罗纪研究区至少存在晚印支期和早燕山期两次构造抬升事件。(2)构造事件热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新生代至少经历了晚印支期、中燕山期、晚燕山期-早喜山期和中晚喜山期4期构造事件。(3)盆地东缘构造抬升过程可以分为抬升冷却速率不同的两个阶段,一是紫金山岩体侵位之后早白垩世末—新近纪的缓慢抬升冷却;二是新近纪以来的快速抬升冷却;盆地东北部中生代晚期以来的构造抬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突出表现为北部抬升较早、南部较晚,东部边缘抬升较早、盆地内部较晚。(4)盆地东北部构造事件与天然气成藏关系的研究表明:上古生界大规模生气和原生成藏的关键时刻主要发生在140-100Ma的燕山中期构造热事件时期,后期天然气调整逸散改造和次生成藏明显受控于盆地东北部斜坡带20Ma的中晚喜山期强烈构造抬升事件。(5)盆地东北部斜坡带构造与钻井生产动态资料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太原组-下石盒子组气藏主体属于正常压力下的原生岩性气藏,其有利含气区带主要受控于主砂体分布格局;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气藏则主要为异常低压下的次生构造-岩性气藏,其有利含气区带主要分布在斜坡带低幅度构造与主砂体叠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