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随着临床使用增加,近年来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发现我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五年内检出率由0.46%攀升至5.27%,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课题对我院CRKP耐药现状及流行机制进行调查,明确其耐药基因型,并分析ST型,进一步选取中药单体黄连素作用于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的菌株,观察耐药逆转作用,为中药防治耐药菌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我们拟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杆菌科细菌检出量,计算CRKP检出率,剔除同一病人重复菌株,复苏所选菌种,采用VITEC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重新进行菌种的鉴定及药敏结果的复核,用WHONET5.6软件分析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并采用EDTA-亚胺培南双纸片协同法初步筛选金属酶表型,PCR和琼脂糖电泳检测其携带的耐药基因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测定菌株间存在的亲缘关系。然后选取大肠杆菌EC600(对美罗培南敏感,利福平耐药)为受体菌,确定产KPC的CRKP作为供体菌,进行接合转移实验来探究耐药基因是否具有传播性,配制含2μg/mlMEM、100μg/ml利福平中国蓝筛选平板筛选接合子,统计其接合效率,同时将接合子连续进行传代培养,5天后,采用纸片法复核其对MEM的耐药情况,以探究接合质粒的稳定性。最后运用中药单体黄连素作用于CRKP,采用微量肉汤倍比稀释法测得黄连素对CRKP的MIC,选取亚MIC浓度的黄连素和CRKP共培养,用1%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阳性对照,培养24h、48h、72h后,用影印平板法将菌落分别影印至含2μg/mlMEM的中国蓝筛选平板和哥伦比亚血平板,对比确定消除率,探讨黄连素对CRKP耐药性逆转作用。
结果:
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共检出10222例细菌感染标本,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166例,占11.4%,非重复分离82例CRKP,82株CRKP菌株表现出较高耐药率,对绝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或中介,仅对临床运用较少的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和磷霉素相对敏感。82株CRKP中有23株产ESBLs,比率为28.04%(23/82),EDTA-亚胺培南双纸片协同法测得82株CRKP中产酶的有20株,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有64株KPC阳性。MLST结果显示:ST11型最多,有21株。从中选取19株产KPC的CRKP菌株进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有6株接合成功,占31.58%(6/19),在连续转种5天后仍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黄连素对试验菌株在24h、48h和72h的R质粒消除率分别为:0、3.1%和4.7%;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试验菌株在24h、48h和72h的R质粒消除率分别为:1.1%、4%和8.1%;空白对照组所有时间段质粒消除率均为零,从而排除质粒在复制中自行丢失的可能性。
结论:
CRKP检出率逐年上升,是一个严重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我院分离的CRKP最主要耐药机制为产碳青霉烯酶,高水平耐药可合并其他如产ESBLs机制,不同科室分离出的CRKP多位点序列分型显示主要为ST11型,占63.6%,提示耐药菌在院内有一定的传播性。我院主要耐药基因型为KPC,部分KPC可通过质粒传播,虽然传播几率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传播的耐药质粒具有遗传稳定性,中药黄连素对CRKP的MIC低,有很好的抗菌效果,并且亚MIC浓度的黄连素对CRKP的耐药性有一定的逆转作用,实验研究发现逆转率没有SDS效果好,但SDS为化学试剂,不能用于临床。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随着临床使用增加,近年来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发现我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五年内检出率由0.46%攀升至5.27%,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课题对我院CRKP耐药现状及流行机制进行调查,明确其耐药基因型,并分析ST型,进一步选取中药单体黄连素作用于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的菌株,观察耐药逆转作用,为中药防治耐药菌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我们拟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杆菌科细菌检出量,计算CRKP检出率,剔除同一病人重复菌株,复苏所选菌种,采用VITEC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重新进行菌种的鉴定及药敏结果的复核,用WHONET5.6软件分析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并采用EDTA-亚胺培南双纸片协同法初步筛选金属酶表型,PCR和琼脂糖电泳检测其携带的耐药基因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测定菌株间存在的亲缘关系。然后选取大肠杆菌EC600(对美罗培南敏感,利福平耐药)为受体菌,确定产KPC的CRKP作为供体菌,进行接合转移实验来探究耐药基因是否具有传播性,配制含2μg/mlMEM、100μg/ml利福平中国蓝筛选平板筛选接合子,统计其接合效率,同时将接合子连续进行传代培养,5天后,采用纸片法复核其对MEM的耐药情况,以探究接合质粒的稳定性。最后运用中药单体黄连素作用于CRKP,采用微量肉汤倍比稀释法测得黄连素对CRKP的MIC,选取亚MIC浓度的黄连素和CRKP共培养,用1%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阳性对照,培养24h、48h、72h后,用影印平板法将菌落分别影印至含2μg/mlMEM的中国蓝筛选平板和哥伦比亚血平板,对比确定消除率,探讨黄连素对CRKP耐药性逆转作用。
结果:
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共检出10222例细菌感染标本,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166例,占11.4%,非重复分离82例CRKP,82株CRKP菌株表现出较高耐药率,对绝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或中介,仅对临床运用较少的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和磷霉素相对敏感。82株CRKP中有23株产ESBLs,比率为28.04%(23/82),EDTA-亚胺培南双纸片协同法测得82株CRKP中产酶的有20株,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有64株KPC阳性。MLST结果显示:ST11型最多,有21株。从中选取19株产KPC的CRKP菌株进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有6株接合成功,占31.58%(6/19),在连续转种5天后仍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黄连素对试验菌株在24h、48h和72h的R质粒消除率分别为:0、3.1%和4.7%;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试验菌株在24h、48h和72h的R质粒消除率分别为:1.1%、4%和8.1%;空白对照组所有时间段质粒消除率均为零,从而排除质粒在复制中自行丢失的可能性。
结论:
CRKP检出率逐年上升,是一个严重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我院分离的CRKP最主要耐药机制为产碳青霉烯酶,高水平耐药可合并其他如产ESBLs机制,不同科室分离出的CRKP多位点序列分型显示主要为ST11型,占63.6%,提示耐药菌在院内有一定的传播性。我院主要耐药基因型为KPC,部分KPC可通过质粒传播,虽然传播几率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传播的耐药质粒具有遗传稳定性,中药黄连素对CRKP的MIC低,有很好的抗菌效果,并且亚MIC浓度的黄连素对CRKP的耐药性有一定的逆转作用,实验研究发现逆转率没有SDS效果好,但SDS为化学试剂,不能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