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素对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体外逆转实验研究

来源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uyzw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随着临床使用增加,近年来耐药菌株不断出现,发现我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五年内检出率由0.46%攀升至5.27%,耐药情况不容乐观,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课题对我院CRKP耐药现状及流行机制进行调查,明确其耐药基因型,并分析ST型,进一步选取中药单体黄连素作用于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的菌株,观察耐药逆转作用,为中药防治耐药菌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我们拟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肠杆菌科细菌检出量,计算CRKP检出率,剔除同一病人重复菌株,复苏所选菌种,采用VITEC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重新进行菌种的鉴定及药敏结果的复核,用WHONET5.6软件分析其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并采用EDTA-亚胺培南双纸片协同法初步筛选金属酶表型,PCR和琼脂糖电泳检测其携带的耐药基因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测定菌株间存在的亲缘关系。然后选取大肠杆菌EC600(对美罗培南敏感,利福平耐药)为受体菌,确定产KPC的CRKP作为供体菌,进行接合转移实验来探究耐药基因是否具有传播性,配制含2μg/mlMEM、100μg/ml利福平中国蓝筛选平板筛选接合子,统计其接合效率,同时将接合子连续进行传代培养,5天后,采用纸片法复核其对MEM的耐药情况,以探究接合质粒的稳定性。最后运用中药单体黄连素作用于CRKP,采用微量肉汤倍比稀释法测得黄连素对CRKP的MIC,选取亚MIC浓度的黄连素和CRKP共培养,用1%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阳性对照,培养24h、48h、72h后,用影印平板法将菌落分别影印至含2μg/mlMEM的中国蓝筛选平板和哥伦比亚血平板,对比确定消除率,探讨黄连素对CRKP耐药性逆转作用。
  结果:
  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共检出10222例细菌感染标本,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166例,占11.4%,非重复分离82例CRKP,82株CRKP菌株表现出较高耐药率,对绝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或中介,仅对临床运用较少的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和磷霉素相对敏感。82株CRKP中有23株产ESBLs,比率为28.04%(23/82),EDTA-亚胺培南双纸片协同法测得82株CRKP中产酶的有20株,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有64株KPC阳性。MLST结果显示:ST11型最多,有21株。从中选取19株产KPC的CRKP菌株进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有6株接合成功,占31.58%(6/19),在连续转种5天后仍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黄连素对试验菌株在24h、48h和72h的R质粒消除率分别为:0、3.1%和4.7%;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对试验菌株在24h、48h和72h的R质粒消除率分别为:1.1%、4%和8.1%;空白对照组所有时间段质粒消除率均为零,从而排除质粒在复制中自行丢失的可能性。
  结论:
  CRKP检出率逐年上升,是一个严重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我院分离的CRKP最主要耐药机制为产碳青霉烯酶,高水平耐药可合并其他如产ESBLs机制,不同科室分离出的CRKP多位点序列分型显示主要为ST11型,占63.6%,提示耐药菌在院内有一定的传播性。我院主要耐药基因型为KPC,部分KPC可通过质粒传播,虽然传播几率不高,但值得注意的是传播的耐药质粒具有遗传稳定性,中药黄连素对CRKP的MIC低,有很好的抗菌效果,并且亚MIC浓度的黄连素对CRKP的耐药性有一定的逆转作用,实验研究发现逆转率没有SDS效果好,但SDS为化学试剂,不能用于临床。
其他文献
期刊
研究目的:  近年来恶性淋巴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xtranodal NK/T cell lymphoma, nasal type, ENKTL)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的一种特殊类型,在亚洲发病率较欧美高。其侵袭性高,预后极差,易耐药、复发,目前尚无标准治疗及有效预后评估指标,据此,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探讨新方案
期刊
晶状体纤维化疾病,如前囊膜下白内障(An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ASC)和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常见的白内障和视力损害病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SC和PCO具有许多类似的分子特征,如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异常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分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
背景:  多肽受体介导的放射性核素治疗(peptide 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PRRT)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肿瘤精准治疗手段,其利用多肽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将治疗用放射性核素定向运送到病变组织和细胞,通过放射性核素释放的α、β射线、俄歇电子、内转换电子产生生物电离作用,对肿瘤产生杀伤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PRRT综合了放射治疗和靶向治疗的优势,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
背景:  近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其病因不明、反复发作和不可治愈等特征给医学界带来巨大的挑战和负担。合并感染是IBD复发、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IBD合并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CDI)显著增加治疗难度,导致患者手术率和病死率升高,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花
背景:  宫颈癌是发展中国家的女性第二位恶性肿瘤,每年有50万左右的新发病例和约30万人死于该病。近年来,随着宫颈癌疫苗的上市和宫颈癌筛查的大力推广,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下降,但它仍是一个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问题。为了给宫颈癌治疗提供更佳的治疗措施和更具预测性的相关分子标志物,对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研究就势在必行。  FOXM1是增殖相关的转录因子。在许多实体肿瘤中都表现出高表达,它与肿
学位
期刊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