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豫剧即河南梆子,是河南省中原地区的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从我国戏曲发展的历史来看,豫剧的产生,是在后唐庄宗时期豫剧形成为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明末清初以清唱为主,清代中叶乾隆、嘉庆年间十分兴盛。20世纪50年代豫剧只在河南省部分地区流传,随着豫剧的悦耳动听和朗朗上口,现在的豫剧不仅传遍了河南全省中原地区,在邻近省市的大部分地区也盛行起来,逐渐发展成为被全国广大人民所喜爱的戏曲艺术了。音乐史家黄翔鹏曾将中国音乐的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所以戏曲音乐的渊源应该是在唐代。(1)豫剧的音乐是构成豫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河南的民歌小调、民间乐曲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中原地区的语言方音、语调语气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是民间地方音乐的一种。豫剧的音乐分为唱腔音乐、词牌音乐和伴奏音乐三种,其中豫剧的伴奏音乐又分为打击乐为主的武场音乐和器乐为主的文场两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戏曲乐队和独立的演奏乐队不同,它是用来衬托唱腔、配合动作和渲染剧情的,通过乐队的伴奏,使演员的唱、念、做、打结合在一起。豫剧音乐是豫剧的灵魂,构成了豫剧的主体,对豫剧的存在及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豫剧音乐的伴奏包括手法、场面等多种因素,豫剧音乐的流派包括豫东音调与豫西音调,分别以轻巧华丽与稳重厚实为特点。豫剧以及豫剧音乐的发展任重道远。以打击乐为主的武场音乐是以鼓、板、锣等乐器伴奏,来衬托场上演员的唱腔、念白和身段。武场所用的乐器,一般以鼓、大锣、小锣和钹铙四样乐器组成,传统乐队习惯称打击乐为锣鼓,所以得以记录下来的锣鼓演奏称为“锣鼓谱”,口头传承下来的称为“锣鼓经”,戏曲锣鼓在伴奏过程中分为开唱锣鼓、念白锣鼓、身段锣鼓和开打锣鼓四种。戏曲的演唱、念白、表演、舞蹈和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而豫剧的武场具有节奏鲜明,音响强烈的特点,所以武场的伴奏对豫剧的表演有引导和结束唱腔,伴奏念白加强语气,配合身段动作和渲染情绪、烘托气氛的作用。器乐在戏曲中不仅用于唱腔的伴奏,还要配合演员的身段表演、烘托舞台气氛,场次、段落以及唱、念、做、打之间的转换和衔接作用。以器乐为主的文场音乐是是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和吹管乐器组成的豫剧伴奏体系,主要用来衬托演员在场上的演唱以及整场演出的烘托渲染。拉弦乐器主要是指胡弦类乐器,在豫剧乐队伴奏里主要乐器有板胡和二胡两类,两者以独特的音质,圆润的音色、灵活的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使得成为豫剧伴奏的主力。早期豫剧的戏班所用乐器没有统一,根据记载和研究,改革以后豫剧的戏班用的文场乐器主要有二胡、月琴、三弦、唢呐等,打击乐器一般为大鼓、中鼓、小鼓、大锣、小锣、钹、板等。乐队一般人数为七到八个人,有时候会根据演出的剧目需要再临时增减。解放后期,豫剧乐队开始加入板胡,由于板胡音色圆润洪亮,浑厚粗犷,与豫剧的唱腔相符合,所以受到了艺术家和观众的喜爱,并逐渐发成为了豫剧戏班乐队的主要演奏乐器。弹拨乐器是以琵琶和阮为主的伴奏乐器,主要起装饰唱腔和衬托音乐氛围的作用。吹管乐器是以笛类为主的伴奏乐器,作用和弹拨类乐器类似,在豫剧伴奏中起渲染气氛锦上添花的作用。豫剧音乐是豫剧的灵魂,构成了豫剧的主体,对豫剧的存在及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豫剧音乐的伴奏包括手法、场面等多种因素,豫剧音乐的流派包括豫东音调与豫西音调,分别以轻巧华丽与稳重厚实为特点。豫剧以及豫剧音乐的发展任重道远。豫剧音乐的伴奏部分分为唱奏结合、加花衬垫、模拟唱腔、间隙托腔和代替帮腔五部分。一场戏的完美演出,不仅需要演员和乐师的高超技术和丰富经验,更需要乐师和演员日积月累的配合和默契,其中鼓师和琴师是戏曲音乐的继承者、创造者、革新者,他们对演员的艺术创造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豫剧的兴起和繁荣,越来越被全国各地甚至外国友人的接受和喜爱,豫剧乐队的编制也进行了扩大和优化,主要体现在西洋乐器和电声乐器的加入和编制,西洋乐器的加入使得豫剧的音乐演奏更加丰富,例如低音提琴弥补了传统乐队低音乐器的不足,电声乐器的加入主要用于代替和完善打击乐部分,作用于中和传统打击乐声音过大甚至盖过演员演唱的声音这一现象。但是西洋乐器和电声乐器的引进是要遵循乐队演奏的特点适时加入的,在保持豫剧音乐风格的前提上是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重旋律而轻和声,突出戏曲的主旋律,从而使豫剧的音乐更加流畅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