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痕迹物证的公交车放火案现场重建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f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公交车放火案件在我国显著增多,与普通刑事案件相比,公交车放火案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安全隐患,对社会治安构成严重危害,并且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公交车放火案件现场复杂、燃烧破坏及证据灭失严重,从而使得案件现场勘验难度更大,给公安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针对此类案件,我国在证据体系的构建评估、事件过程的系统研判等方面存在不足,出现了与实战脱节的问题。犯罪现场重建是对犯罪现场客观有效地认识和呈现,即利用调查收集的证据信息来充分再现案发过程,进一步指导案件侦破及证据链构建,现已成为执法办案的必要环节。因此,为满足国内当前法制与实战工作的要求,开展公交车放火案件现场重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分析案例资料、模拟实验和数值仿真等途径,对公交车放火案件现场物质要素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对现场重建的方法流程和如何基于痕迹物证的现场重建来指导公交车放火案的侦破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文献和案例的调研,认识了解我国公交车放火案件的特点以及现场痕迹物证勘验分析的现状;通过模拟实验探明了常见助燃剂放火的引燃方式、燃烧蔓延速度、地板燃烧痕迹,直接引燃车窗帘的可行性等;借鉴国内外在客车火灾事故消防和防范等领域的研究,利用Pyro Sim软件对案件现场进行数值仿真实验,获取了案中车内燃烧过程中温度、烟气密度、CO含量的变化规律,实验表明基于数值仿真结果可对厢体烧蚀和烟熏痕迹,钢架结构形变、车辆过火及人员伤亡等情况进行热力学分析,可为研判起火原因和位置、深入剖析现场放火行为、完善现场重建结论等提供较好技术支持。本文在总结国内公交车放火案件特点的基础上,探究了公交车放火案件现场物质要素的发展变化规律和痕迹物证的形成机理,指出了在现场重建中对案件进行分析研判的具体途径,确立了利用痕迹物证来实现公交车放火案件现场重建基本业务流程,为公交车放火案件证据体系的构建和案件的侦破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指导。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从本质上来说是源于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犯罪行为人通过侵犯他人的商业秘密,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牟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或达到其他非法目的。本文从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两方面对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进行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侦查对策。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了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一些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包括商业秘密的含义、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定义及侵犯商业秘密罪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本文的第二
学位
社会转型过渡时期使得社会管理存在着不少漏洞和薄弱环节,给黑恶势力的滋生、发展创造了一定的土壤和条件。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少数民族地区黑恶势力违法犯罪也呈现出一些新动向、新问题、新形势,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区域稳定、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黑恶势力犯罪与民族地域相结合,会因区域性地缘、文化与习俗等相关因素产生与一般涉黑恶犯罪相比独有的表现与特征。四川藏区作为藏区与内地宗教与藏文化交融的走
目的:通过分析案情相关者(涉案者)和案情无关者(知情无辜者,本研究将其限定为通过文字阅读等途径了解案情相关信息的知情无辜者)由于对案件信息的记忆类型不同所导致的ERP差异,对比两者在诚实反应与欺骗反应下对案件相关问题与无关问题的波形,来研究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信息的ERP检测对案情相关性评估的影响和作用,据此判断被测试人的是否与案情相关。方法:30名学生被试,平均年龄为24周岁,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各种矛盾也层出不穷,成为了不可估量的犯罪诱因,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育不完全等特性,极易受到影响,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持续高发。未成年人犯罪涉及普通的刑事犯罪,而且严重暴力犯罪也屡见不鲜。从网络媒体披露的未成年人校园霸凌到残忍弑亲,每一起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无不在全社会舆论掀起轩然大波。在国情和人权的影响下,侦办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案件对公安机关执法理念、执法程序、执法方式提出前所
学位
灰尘足迹是犯罪现场常见的遗留痕迹之一,相对其他痕迹物证来说,足迹不易掩盖和隐藏,对串并案件、分析案件性质、确定现场出入口、作案人数及刻画犯罪嫌疑人特征等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无损检验的研究一直以来也是国内外物证照相的关注点,对于彩色光滑客体表面遗留的灰尘足迹来说,一般采用掠入射照明技术和分色照相法相结合,选用与客体颜色互补的色光作为照明光线以加强反差。全色足迹勘查光源通过简单地换挡调节来方便快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