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感觉派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是文学史上存活时间较短的小新感觉派,也称现代派。新感觉派突破了传统的小说模式,将都市的整体变异纳入他们的艺术视野里,展现了现代都市机械化生活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特征。新感觉派作家最早认识到上海的现代性。当时的左翼作家更多地关注“新的内容”,新感觉派作家则更多关注“新的形式”。现代派通过其作品“创造”了认识现代城市的新方式。新感觉派小说通过对身体的现代书写,表达对个体生命生存状态和情感的关注,对现代主义的大胆尝试,对小说体式大胆变革的文学现代性追求,在新文学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这种被刻意“陌生化”了的都市呈现、影像抒写、异国情调,体现了新感觉派作家对作品审美现代性的自觉探索。新感觉派呈现出来的现代性审美的表现,无论是深度上、广度上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学的认识。新感觉派刻意用漫游者为途径,发明新的空间实践方式,表达新的视觉性和感知过程,概览新的写作风格和生活时尚。学术界对新感觉派虽不乏研究,但切入点不同,研究的成果也不同。现代媒介技术视角在文学研究领域早已兴起。现代媒体如摄影、幻灯、电影等科技和机械运作而产生的视觉影像,有别于平日单靠肉眼所看到的景象。现代媒体能将细微的事物放大好几十倍,眩目而怪异。这种革命性的发明,为人们提供了过去肉眼前所未见的视像,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带给人们一种巨大的震撼性视觉体验。新感觉派的小说家们创作的几种在形式特征上具有新特质的小说体式,以不同他们较为自觉和熟练地运用着一些现代小说技巧,不断探索着适合写人的“心灵”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