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腹部不同手术切口刺激对应激性心肌损伤的作用,以及手术后期HSP70和HMGB1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SP70和HMGB1在应激性心肌损伤中的意义。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8组,分别在腹部行不同的手术切口。C组为正常对照组,丙泊酚静脉麻醉后不作任何手术切口。S2组至E2组为实验组,丙泊酚静脉麻醉后依分组的不同分别作不同长度和深度的腹部正中手术切口:S2组切开皮肤全层2cm;S4组切开皮肤全层4cm;M1组切开皮肤全层和肌肉1cm;M2组切开皮肤全层和肌肉2cm;M4组切开皮肤全层和肌肉4cm;P2组切开皮肤全层、肌肉和腹膜2cm;E2组切开皮肤全层、肌肉和腹膜2cm,并进行腹腔探查、牵拉及揉捏肠管2min。7天后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制备标本。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并行心肌损伤评分;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HSP70和HMGB1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并用ImagePro-Plus6.0(IPP6.0)软件测定其IOD值。所得数据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比较各组心肌损伤评分和HSP70及HMGB1的IOD值。结果:(1)各组大鼠年龄、性别、术前体重、麻醉时间、苏醒时间和丙泊酚用量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C组外,M2-E2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S2-M1组(P<0.05)。除C组外,各组大鼠T1-T4时MAP明显高于T0时(P<0.05);T1-T5时PR明显快于T0时(P<0.05)。与C组比较,82-E2组的MAP、PR值大于C组,且部分呈递增趋势(P<0.05)。(2)C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基本正常,S2组至E2组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发生不同程度变性损伤,心肌损伤评分呈递增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46,P=0.000)。(3)各组大鼠心肌组织HSPT0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浆,细胞核表达较弱。S2组至E2组大鼠心肌组织HSP70表达程度随手术刺激强度的加强而有递增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06,P=0.441)。(4)各组大鼠心肌组织HMGB1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细胞浆表达较弱。S2组至E2组大鼠心肌组织HMGB1表达程度随手术刺激强度的加强而逐渐递增,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180,P=0.000)。结论:(1)腹部不同手术切口刺激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应激性心肌损伤,而且术后7天还存在心肌组织病理形态改变。(2)手术后期心肌组织HSP70的表达无明显增加。(3)手术后期心肌组织HMGB1(?)勺表达明显增加,而且随手术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加。HMGB1作为晚期炎症介质,可能通过促炎作用介导了应激性心肌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