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以及在此基础上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形成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发生、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学术界一直聚焦该领域的研究。过去要了解冠脉内血栓类型,只能通过动物实验或尸检进行病理检查;我们课题组前期对STEMI患者冠脉内血栓抽吸物用病理检查血栓类型的工作表明:STEMI患者中除红色血栓、混合血栓外,仍有一部分白色血栓。由于不同的血栓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治疗措施,所以尽早识别冠状动脉内血栓的类型,及时给予有效地干预措施,可以避免STEMI的发展和恶化。然而长久以来,研究者一直缺乏一种可靠的直接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血栓的方法,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现状。近年来,研究发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具有高分辨率的血管内断层成像技术,可以达到显微水平,被称之为”光学活检”,它不仅可以详细地检查冠状动脉内血管壁的构造,同时也可以鉴别血栓的类型和斑块的性质。与其他冠脉内影像学诊断法相比,OCT在观察冠脉内血栓和斑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的1.利用oct观察stemi患者的血栓类型和斑块类型;2.探讨影响stemi患者不同血栓类型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心导管室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30例stemi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不符合入选标准的4名患者,实际入选26例stemi患者;所有研究对象除了完成相应的介入治疗以外,均利用oct进行冠脉内检查。根据oct检查出的血栓类型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是红色血栓组和白色血栓组,并收集这26例stemi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造影结果和oct结果,用t检验或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这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造影结果和oct结果;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26例stemi患者的血栓类型进行分析。结果1.oct下stemi患者血栓类型情况本研究中入组的26例stemi患者,血栓检出率100%。根据oct血栓诊断标准,检出红色血栓21(80.8%)例,白色血栓5(19.2%)例。2.基线资料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两组患者冠脉造影结果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梗死相关血管、梗死部位的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imi血流分级的比例,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白色血栓组ira侧枝循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红色血栓组,分别为3(60.0%)vs2(9.5%),p=0.010;且白色血栓组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红色血栓组,分别为4(80.0%)vs5(23.8%),p=0.018。4.两组患者oct的形态学结果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参考血管直径上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3.47±0.49)mmvs(3.26±0.57)mm,p=0.727。尽管两组患者在斑块类型上无显著性差异,但红色血栓组合并斑块破裂的比例显著高于白色血栓组,分别为19(90.4%)vs2(40.0%),p=0.010;红色血栓组薄纤维帽粥样斑块的比例显著高于白色血栓组,分别为15(71.4%)vs1(20.0%),p=0.034。两组患者均在脂质斑块或纤维斑块的基础上合并血栓,两组患者钙化斑块的检出率均为0.5.对血栓类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TIMI血流分级、薄纤维帽粥样脂质斑块、斑块破裂、斑块类型、是否为单支血管病变与血栓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斑块破裂、薄纤维帽粥样脂质斑块、单支血管病变与红色血栓的形成具有相关性,其OR值分别为2.894(95%的CI为2.704-2.956)、8.033(95%的CI为7.985-8.283)和1.746(95%的CI为1.659-1.785)。结论1.本研究再次证实STEMI患者的血栓类型以红色血栓为主,但仍可见小部分白色血栓。2.单支血管病变、斑块破裂、薄纤维帽脂质斑块与红色血栓的形成相关;多支血管病变、稳定斑块与白色血栓的形成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