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汉译小说显化现象研究

来源 :江苏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aohu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学者Vinay和Darbelnet于20世纪中期首次提出了显化概念——“对于在目标语中对原语隐含的,但可以从语境或情境中推断出的信息加以明示的过程”。此后,西方的翻译研究不断对显化概念进行丰富和发展。而与西方的显化研究相比,中国接触该领域时间较晚,直到1999年,显化概念才被引入中国。因而,目前关于显化的对比研究大量存在于印欧语系的语言之间,涉及到汉语的显化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关于汉语的显化翻译研究中,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上,定量分析作为有力实证的还有待进一步扩充。本文对同一英语小说的不同汉译本进行显化考查,不仅能摆脱单语类比语料库排除源语文本而孤立地讨论翻译文本特征的弊端,而且可以弥补一对一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局限性,能更清楚地区分显化作为普遍性与译者个人行为的差异。显化不应只是狭义地指语言衔接形式上的变化,还应包括意义上的显化转换,即在译文中添加了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显化表达,使意思更明确,逻辑更清楚。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显化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基于原文和译文的比较,即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显化;二是汉语翻译文本相对于非翻译文本所表现出的显性程度的提高,即翻译结果所表现的显化。本文以《名利场》及其三个汉译本(杨必译本,彭长江译本,荣如德译本)为例,运用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三个汉译本显化程度及差异进行比较,并与非翻译汉语文本LCMC(兰开斯特汉语语料库)进行语内对比,旨在进一步完善显化的定义和分类,验证英语小说汉译过程中显化现象作为翻译共性的假设,并进一步分析影响显化程度的动因,为翻译共性的理论研究扩充例证,同时对现阶段翻译共性的研究补充新的研究途径和切入点。本研究试图将《名利场》三译本与英语原文进行语际对比,在WordSmith Tools检索数据基础上作出定性分析,以便证实显化现象的存在并考察多译本语际显化差异。同时,三个中译本将与汉语非翻译文本进行语内类比,对三译本的类比显化进行论证并比较三译本类比显化程度,并由此观察三译本显化程度差异。最后,如果显化现象确实存在于三译本中并呈现差异,则进而结合翻译内在过程,语言、文化因素以及译者原因和读者期望归纳阐释显化动因。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汉译本都存在语际显化和语内显化倾向,且语内类比显化趋势较为明显。由于翻译目的和译者偏好差异等原因,各层面显化程度和趋势并不完全一致,综合本文所研究层面,荣如德译本在上下义关系词、条件关系连词和转折关系连词层面显化程度最高,而在人称代词层面显化程度最低,而杨必译本和彭长江译本在本文所研究层面各项显化程度均不高。究其原因,由于本文研究对象的翻译方向是从形式化程度高的语言向形式化程度低的语言进行,为保持译语文本的意合特征,杨译本在逻辑关系词显化方面如条件关系连词和转折关系连词的显化程度故意有所降低,因而更加贴近迎合译语文本读者的语言文化背景。
其他文献
近年来,词块在语言习得和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普遍关注。同样,词块教学法也得到了认可并广泛得应用到了英语教学中。大量研究表明,词块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得提
在对江苏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江苏农机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以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各自在水体植物方面的应用为基础,从水景形式、植物品种选择、植物造景手法3个方面探讨了它们的各自特点,通过分析二者的异同点,建议今后园林水体植物景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是政治领域中一场严重的敌我斗争。下面刊登的一组短文,从几个侧面反映这些罪犯在人民法院审判过程中的一些动向。 出现敌人的反扑行凶,既不奇怪,也不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运动训练的训练手段都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针对运动员不同素质的训练都有着更加科学更加新鲜的训练方法。电子竞技在我国近几年迅速发展,从高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