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信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使公众信任的力量。而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这种信任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取决于政府的行为,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政府的行政处理行为。政府的行政处理行为,是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中才能让百姓感受到并信任之的,但是,如果遇到公共危机,若是处理恰当,则是政府树立形象,提高信誉的良好时机,若是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引发信任危机,甚至使得公共危机情况本身更为严峻,发生动乱。当前社会,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加强,公共危机事件也逐渐呈现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有时,一个谣言,进入公众的视野后,就会很快转变为一场公共危机,例如前段时间刚出现不久的“盐荒”事件。如何能够正确的处理这些公共危机,使这些危机在小范围内得到很好的处理,同时,如何避免危机的发生,对政府来说,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于政府而言,如果没有正确处理好公共危机,可能会照成巨大的损失,而这也会造成政府公信力的降低,给政府的工作带来麻烦。发生公共危机以后,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补救,则可能会照成深远的影响,甚至十年几十年都恢复不过来。例如冰岛的金融危机事件。因此,对于现代政府而言,危机处理能力是考验政府的行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公共危机处理的目标即是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如何通过公共危机发生前的以及危机发生后的行政处理行为,及时有效地解决和处理公共危机,从而保障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在讨论了课题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对政府公信力和公共危机处理的概念作了基本界定,然后分析对比了国内外关于政府公信力和公共危机处理的研究现状。接下来,通过对比我国的“5·12”汶川地震和日本的“3·11”大地震前后政府的行政处理行为以及对无锡市崇安区通江街道防震工作的调研,分析了政府的不同行为对公信力的不同影响,了解到我国在危机处理中的一些问题。最后,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在公共危机处理下能够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的一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