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顺铂(cisplatin, CP)是一种铂类化合物,是近40年来肿瘤治疗药物的重大发现之一,主要作用部位在DNA的嘌呤和嘧啶碱基。CP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在其抑制癌细胞DNA复制过程的同时还可损伤其细胞的细胞膜结构,故其除了具有抗癌作用外,还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临床上,CP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如前列腺癌、卵巢癌等生殖系统肿瘤,肺癌、鼻咽癌等呼吸系统肿瘤,食管癌等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内分泌肿瘤、血液系统肿瘤等。CP抗癌谱广、作用强,且与多种抗肿瘤药物具有协同作用而无交叉耐药,为当前临床化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但是,CP副作用大,其最主要的副作用——肾毒性,发生于接受CP化疗的近三分之一患者,呈现剂量、时间相关性。CP所致肾毒性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在小鼠中主要见于肾近端小管。CP引发的AKI所涉及的机制包括有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肾小管细胞凋亡,而后者被视为最关键的机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EGCG),是一种儿茶素类单体,主要从绿茶中提取获得。EGCG是茶多酚生物活性的主要成份,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突变等活性特点。EGCG主要表现为强大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突出的抗氧化活性,是维生素C的100多倍,是维生素E的25倍,具有显著的细胞保护作用及潜在的抗癌效应。近期多项研究已证实,EGCG可缓解多种肿瘤的进展。CP所致的AKI主要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其中所涉及的机制复杂,诸多研究表明,其机制包括由死亡受体如TNF或Fas介导的细胞外途径、线粒体途径和内质网应激等。基于EGCG的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索EGCG能否减轻CP所致的肾毒性及其所涉及的机制。研究目的:建立CP诱导的AKI模型,用EGCG进行干预,探索EGCG能否减轻CP所致的肾毒性及其所涉及的机制。研究方法:成年雄性的C57/BL6小鼠被随机分为以下四组:1)对照组(N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 2) EGCG组:腹腔注射EGCG 100mg/kg(以生理盐水配备,药物浓度为20mg/ml);3)CP组:腹腔注射CP 20mg/kg(以生理盐水配备,药物浓度为2mg/ml); 4)CP+EGCG组:EGCG 100mg/kg腹腔注射30min后给予CP 20mg/kg腹腔注射,48h后再次补充EGCG 100mg/kg腹腔注射。5天后,称体重,处死小鼠。动物模型顺利建成后,以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变化、组织切片病理染色、[TUNEI凋亡检测、Western blot、免疫组化等实验技术从分子水平探讨EGCG的干扰作用及相关机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EGCG能明显减轻CP所致的肾组织损伤及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的增高;相比于CP组,CP+EGCG组的TUNEL阳性细胞数也明显减少;同时,EGCG还能下调Fas-L、Bax和p53的表达,并上调Bcl-2的表达。结论:这些实验结果均证明,EGCG可以通过调控死亡受体Fas-L介导的细胞外途径及干预Bax和Bcl-2凋亡蛋白分子的表达来抑制凋亡,减轻CP所致的肾毒性,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