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特别是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农业比较弱势的情况下,对有效解决农村的金融抑制和市场失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职能定位、服务手段、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我国唯一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深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明确其职能定位、完善运行机制,进而支持新农村建设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分析有关农业政策性金融理论和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回顾和分析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历史沿革、现状及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运行机制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论文主要框架与内容是:第一部分,引言。第二部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相关理论、概念、基本属性、功能和我国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需求进行阐述。本文认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贯彻政府特定农业经济政策和意图,具有政策性导向与扶持、首倡诱导与虹吸扩张、农村金融公共服务等六大功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存在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国家干预、协调农业经济的产物,服务于农业和农村准公共领域,基于市场机制,本着安全性、偿还性、效益性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特定背景下,需要农业政策性银行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第三部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历史沿革与现实考察。在回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历史变革和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了支农功能的发挥:(1)功能定位缺失;(2)业务单一,政策性特征不明显;(3)资金来源狭窄与负债制度不科学;(4)认识不到位,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5)机构设置和人事管理落后。第四部分,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经验借鉴。研究世界各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和运作实践情况,为下一步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至少有以下七点值得我们借鉴:(1)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府直接干预较少;(2)多样化利益补偿方式;(3)多元化融资机制;(4)与商业银行配合与合作;(5)经营范围逐步多样化;(6)法律体系完善;(7)注重定位调整和改革转型。第五部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与运行机制的构建。根据理论分析和形势研究,提出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以及如何构建完善运行机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近期定位于全力以赴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农业和农村资源配置的基础平台,长期定位于引导国家农业政策和逐步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企业银行。近期业务范围:总代理农村政策性业务;精化传统业务的营销与管理;承担担保和资金批发;承担农业产业开发性贷款;捆绑式诱导农业保险业务;发挥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依据近期定位和业务范围,构建和完善新型运行机制:建立与现代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法人治理结构,采取适宜的方式促使其他商业性金融资金入注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国有控股的产权多元化有限责任公司,形成全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制定中长期信贷风险战略和业务发展战略,实现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有效结合,实现风险管理和信贷管理相互分离,将风险管理渗嵌到信贷业务的各个角落;构建和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推动有效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为取得良好经营业绩和长足发展形成核心动力;改进机构设置和用人管理机制,调动各基层行和员工的积极性,实施专家治行、人才兴行。第六部分,促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服务的对策和建议。突出“创新”二字,构建农村信用体系、担保体系、法律环境以及监管体系等建设,营造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良好的外部运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