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鲁迅为肇始者的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想象与建构出来的乡土中国、农民形象,大多呈现出落后、破败、愚昧、奴性的“病态”特点,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田园牧歌。无疑,这种乡土经验的形成,既朴实真切地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现实变迁,也鲜明地凸现了这一代作家特定的书写立场及其现代性诉求。
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激烈交汇的历史语境中,这些作家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留洋到回国的普遍经历,深刻影响到他们对“故乡”的重新发现,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聚焦于“故乡”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形象,发人深省之余不免失之苛责。本文即以鲁迅的乡土小说为案例,梳理其农村形象建构的鲜明特点,考释其批判性立场的形成及缘由,并通过与沈从文、赵树理等作家的横向比较,力图揭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创作中批判性立场的复杂性。
论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从分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和社会环境入手,通过“强势的礼教捍卫者”与“弱势的礼教维护者”两类人物形象的剖析,揭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是礼教社会的缩影。第二章主要从鲁迅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经历出发,考释其批判性视角的形成及缘由。第三章通过对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的农村小说相比较,既指明了中国现代乡土书写的共同性,又努力揭示出他们的差异:鲁迅小说中采取的批判和揭露的态度与沈从文小说中挽歌式的乡村书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当前旧中国农村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探索;而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在“革命”之后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对新的康庄大道的理想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鲁迅乡土小说的继承和补充。